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
发表时间:2009-06-19 浏览次数:872次
作者:姚飞
【摘要】 目的 了解口腔医务人员对自身职业性感染的防范态度,预防职业性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我保护的方式。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随机调查102名口腔医务人员。结果 仅有17.7%的口腔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时能够作到主动预防,对意外感染的传播途径缺乏了解,受到系统性职业防护教育的人员占37.5%。结论 建议口腔从业人员采“普遍性预防”措施并开展职业性防护培训。
【关键词】 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
口腔科医务人员因职业的特殊性感染疾病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重视,特别对因注射针、锐器以及高速转动的牙钻造成的意外损伤所致的血液、唾液经皮肤、粘膜感染的疾病已有了深入的研究。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要求医院工作人员在处理有危险的工作前,应受到适当的训练,并制定了OSHA防护措施[1]。在我国,该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为了解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的自我预防现状,作者对102名口腔科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旨在提高该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性感染的预防意识,并为其制定系统的自我防护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对象:随机调查本院口腔科医务人员及进修实习人员共102名,包括口腔内、外科,正畸,修复科医生、护士以及技术人员等。其中医生56名,护士26名,技术人员20名。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调查。问卷采取自填方式,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94.1%。
2结果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的自我预防意识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自我预防意识 略
3讨论
3.1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自我预防意识谈漠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仅有17.7%的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时能够做到主动性预防,表明其对自身的职业性感染问题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不怕脏,不怕累"是衡量医护人员工作态度好坏的标准之一,这种思想是导致该行业医护人员疏忽自身防护的原因之一。在与认为自己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的人员交谈中得知,其职业防护目的主要是基于对病人的保护,知识来源于指导老师、同事以及无菌观念。由此看来,调查对象的自身职业性感染的预防知识不仅缺乏系统性,而且是片面的、不规范的。然而,口腔职业性易感染因素很多,特别是目前引起广泛重视的乙肝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口腔治疗中都有较高的感染机率。有关资料表明,HBV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它科室[2]。本调查结果表明,仅有21.9%的口腔科医务人员关心手术病人是否有传染病或是病原携带者。这其中有病人不愿告之或不知道自己是否患病及医护人员预防意识不强两方面的原因。在意外损伤后能及时采取自我预防的医务人员占67.7%;处理艾滋病病人前能进行自我预防者占69.8%。这两方面反映了口腔科医务人员对刺伤的重视,同时对艾滋病有一定的防范心理。此外,空气传播感染是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次调查发现仅有50%的医务人员认为诊室的定期通风非常重要。这可能是由于空调的使用,诊室空气消毒设备的引进使其忽视了感染的空气传播途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所有医务人员提出,在工作中必须采取普及性预防(UP,Universal Precautions)措施。所谓普及性预防是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所制定的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都有潜在的传染性而处理血液、体液时要采取防护措施[4]。只有这样加强自我预防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安全。
3.2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分析
据报道,口腔科医务人员因接触HBV病人发生自身感染的机会较其它人群增加了3~5倍,且平时不戴手套操作的医务人员感染HBV的机率更大,而常规带手套并注射HBV疫苗者,HBV感染会明显减少[4]。皮肤意外损伤是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HBV、HCV、HIV等的主要途径。据报道针刺损伤有30%以上的人员会感染HBV[3],而职业感染HIV的机会为0.3%,但相同的职业感染中针刺伤占80%[5]。本调查中有67.7%的医务人员在如针刺等意外损伤后能及时的自我预防,但这种自我预防仅限于局部皮肤的消毒处理,进一步的检查及预防性治疗几乎没有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危险性。面对艾滋病在全球流行的日趋广泛,使得口腔科医务人员在处理病人时感染HIV的可能性也在加大,而缺乏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更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性。本次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不愿接触艾滋病病人,当被问及万一诊治的口腔病病人同时是艾滋病感染者时,只有少数被调查者能够提出较模糊的预防措施。据研究表明,HIV已在人牙髓组织中以及包括几乎所有的体液(包括唾液)中分离得到[6]。因此在对艾滋病病人进行诊治时为防止高速牙钻、超声治疗设备所形成的飞沫含有雾化的血液唾液和其它的感染性碎屑,采取戴手套、口罩、护眼镜及穿防护衣等保护措施更加显得重要。此外,如果发生HIV感染者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建议应用齐多夫定0.2 g,每4 h1次,共3 d,以后改为0.1~0.2 g,25 d,感染的危险则可减少约80%[7]。
3.3建议
①各级有关管理部门应充分了解职业性感染的重要性,对其预防加以重视和支持,并根据各级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普及性预防”措施。②制定有关职业性感染防护教育计划,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必备知识、意识、行为的培训。③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和设备,为意外损伤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预防性治疗。
【参考文献】 [1]Cardner C.护士在从事卫生宣教、治疗和预防职业性HIV传播中应起的作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2,11(3):119.
[2]Rimland D,Paul C,Jerome A,et al.Hepatitis B outbreak traced to an oral surgeon[J].N Engl J Med,1977,296(17):953
[3]Bell D M,Shapiro CN,Gooch BF,et al.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dentistry[J].J Public Health Dent,1993,53(2):170
[4]蔡景一,张臣,刘红,等.医护人员职业接触感染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1994,10(8):464
[5]施宝环,刘金凤,杨惠等.戒毒机构医护人员针刺伤的防护[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1,30(1):39
[6]刘桂平.危害口腔科人员健康的因素与自我防护[J].广州医药,2000,31(3):75
[7]池丽庄.艾滋病防治研究的近况[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25(1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