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与速尿联合治疗顽固性心衰60例
发表时间:2012-03-28 浏览次数:453次
作者:李国凡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射阳 224300
【关键词】 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速尿;顽固性心衰
2005年9月~2006年9月,我科对6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refractory heart failure,RHF),采用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与速尿联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60例病人中冠心病21例,肺心病18例,风心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高心病6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31~82岁,平均53岁。所有病例均经一般常规治疗,包括休息、限盐、抗感染、吸氧、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功能无改善,仍在Ⅲ级或Ⅳ级(NYHA),属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
2.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紫绀、尿少、双下肢浮肿、肝大、肺部湿罗音。均经胸片、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明确。心功能不全Ⅲ级26例, Ⅳ级34例。
3. 治疗方法 常规予吸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使用ACEI、洋地黄类药物。给予多巴酚丁胺40~60 mg、酚妥拉明20~40 mg、速尿20~60 mg,加入10%葡萄糖250~500 ml中静脉滴注,10~40滴/分。每日1次,5~7天为一疗程。用药前根据患者血压、心率、水肿程度及上次应用的反应调整三种药物的剂量。血压偏高者,酚妥拉明、速尿加量。血压偏低者,减少酚妥拉明、速尿用量,增加多巴酚丁胺用量。水肿严重者,加大速尿用量。利尿反应强烈者,减少速尿用量。静滴过程中监测血压、心率,视血压、心率变化调节滴速。
4.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二级,心力衰竭完全控制,病人能平卧,双下肢浮肿、呼吸困难、紫绀消失或明显减轻,心率<100次/分,肝脏基本回缩至正常,尿量增多。有效:心功能改善一级,心衰部分控制,上述症状、体征部分减轻或好转。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一级,心衰未纠正,上述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恶化者。
结果
本组显效41例(68.3%),有效17例(28.3%),无效2例(3.4%),总有效率96.6%。2例无效病例中1例为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1例为扩张型心肌病。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压升高或降低,恶心、呕吐等。血压升高4例,血压降低2例,通过调整滴速后,血压均恢复正常。恶心、呕吐2例,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60例患者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讨论
RHF是指虽然给予了适当的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及扩血管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明显的症状者,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变的终末阶段,目前尚无满意疗法[1]。多巴酚丁胺是选择性的β1受体兴奋剂,对β2受体及α受体作用较弱。它兴奋β1受体,增加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促使ATP转化为cAMP。cAMP作用于肌浆网,使Ca2+释放增多,从而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输出量[2]。DICE多中心试验证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治疗不增加心血管病死亡,无使心衰恶化的危险,也不延长院外治疗时间,但可防止心衰反复发作而减少再次住院,故认为对传统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间断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治疗不失为一种选择[3]。应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竭是近年来的重大进展。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能扩张肺小动脉,降低肺楔嵌压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压,使肺血流阻力减少,降低外周阻力,周围静脉容量增高,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血量及尿量。且能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加速,改善肺部微循环及全身微循环缺氧状态[4]。RHF常伴顽固性水肿,严重的水钠潴留,且出现利尿剂抵抗现象。速尿为袢利尿剂,能增加肾血流量达30%,并改变肾血流分布,主要增加髓质血流量。因此,速尿能迅速增加尿量,减少回心血量及左室充盈压,减轻心脏后负荷,消除RHF时水钠潴留[5]。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与速尿三种药物联合治疗RHF,能够纠正RHF的病理生理改变,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RHF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杰孚,张 澍,霍 勇.心脏急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5
[2]杨宝锋.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5.
[3]Oliva F,Latini R,Politi A,et al.Intermittent 6month lowdose dobutamine infusion in severe heart failure:DICE Multicenter Trial.American Heart Journal.1999,138(2,Part 1):247-253.
[4]钟志雄,雷南凤,邓伟胜.酚妥拉明、肝素联用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45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8):342.
[5]张建平.心血管科药物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