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
发表时间:2012-03-28 浏览次数:426次
作者:潘征,陆克兴,潘兴寿,谭志辉,黄显南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目的 分析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特点,探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非杓型组),杓型30例(杓型组),比较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最高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非杓型组血压变异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异性较大,这可能是其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的重要原因,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上除应控制血压水平外,还要重视对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的调控。
【关键词】 非杓型,高血压,动态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严重损害。研究表明[1],与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较,非杓型者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为了解除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外,是否还存在其它对靶器官损害有影响的血压指标,指导今后的临床治疗,我们选择30例非杓型和30例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2005年1月我们对2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偶测血压及病史符合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发现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者共 30例 (非杓型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46~79岁,平均 63岁,病程半个月~12年。杓型组30例,为同期在我院行动态血压检查,年龄、性别及病程与非杓型组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两组均除外并发失眠及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已知会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疾病。
2. 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北京同仁光电技术公司提供的AMR401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袖带规格22 cm×12 cm,袖带束于受检者左上臂肘关节以上2 cm处,设定日间(6时至20 时)每30分钟测一次,夜间(20 时至次日6时)每 60分钟自测一次,监测期间从事日常轻微活动。除外下列血压:SBP<70或>260 mmHg;DBP<40 或>150 mmHg;脉压差<20或>150 mmHg。剔除记录时间不足 24小时或监测有效血压读数达不到监测次数的80%以上者。
3.动态血压指标
观察项目包括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最高血压及血压变异性;24小时血压负荷值:在监测过程中,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发生次数占总检测次数百分率;24小时血压变异性:以动态血压监测所得的 24小时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的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血压值用mmHg表示(1 mmHg=0.133 kPa)。日间血压均值较夜间高10%或高10 mmHg者定为杓型,不足10%或10 mmHg者定为非杓型。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比较结果显示,非杓型组24小时血压变异性较杓型组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最高血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比较(略)
讨 论
正常人血压呈明显的昼夜波动性,波动曲线呈长柄勺状,血压在夜间 2 am~3 am时处于最低谷,凌晨血压急骤上升,白昼血压基本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多数人有双峰(6 am~9 am和4 pm~6 pm),6pm后血压呈缓慢下降趋势。这种昼夜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波动曲线大多数与正常人相似,但整体水平较高,波动幅度也较大,只有少数表现为昼夜波动减弱或消失。习惯上将夜间收缩压均值较白昼下降10%以上者称为杓型者,反之称为非杓型者。近年来认为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昼夜节律减弱、消失或逆转者,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增高,程度较重。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交感神经功能及迷走神经功能平衡失调有关。
血压变异性表示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它和血压水平有一定相关性,但调控机制不尽一致,比如去减压神经的动物,其血压水平升高不显著,而血压变异性却明显增加,这说明血压变异性是一项有别于血压水平的独立的心血管活动指标。其生理意义在于当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血压作相应变化以保证器官足够的血供,血压波动程度越大,其变异性也越大。正常人机体内的一套完整的血压调控机制,通过调控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来调控血压,当血压随着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变化不断地波动时,在血压调控机制的平衡作用下,可使血压波动程度保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高血压可导致机体内血压调控机制受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动脉压力反射敏感器和交感神经系统等,使其功能发生改变,对血压的波动不能平衡调节,从而使血压波动程度增大(即血压变异性增大)。Parati等[2]研究显示血压变异性大者不仅易发生靶器官损害,而且损害程度较变异性小者更严重。张黎明等[3]研究显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均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认为控制血压变异性和调整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可能有利于高血压靶器官的保护。本组资料显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等指标与杓型相比无显著差异,而血压变异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大,提示这可能是非杓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较杓型者发生率高且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而且新增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有资料显示,中国人群中至少20%的急性冠心病事件、59%的出血性脑卒中和约40%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有关,只有及时、准确、合理、有效地治疗高血压才能降低高血压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通过对本组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不应仅仅考虑如何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还应尽可能改善和恢复血压昼夜节律,减少血压变异性,阻止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害,逆转心血管重构,以期使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Guo YF,Stein PK.Circadian rhythm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ehronocardiology[J].Am Heart J,2003,145:779-786.
[2]Parati G,Ulian L,Santucciu C,et al.Clinical valu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J].Blood Press Suppl,1997,2:91-96.
[3]张黎明,贺 茜,陈志龙,等.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波动、昼夜模式及靶器官损伤[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7):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