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剖宫术中的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点穿刺法麻醉的应用价值比较

发表时间:2014-04-28  浏览次数:638次

临床剖宫产手术中,传统的做法为单点穿刺进行腰—硬联合麻醉,但是经常由于操作步骤繁琐,不仅影响麻醉的成功率,而且增加了产妇的疼痛[1]。目前临床中存在一种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方法,相较传统单点穿刺法操作简单灵活,成功率较高。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3年10月妇产科44例行剖宫术产妇。改良组22例,应用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法,产妇年龄21~30岁,平均(25.3±4.2)岁,孕周33~37周,平均(35.3±2.1)周。传统组22例,应用传统的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产妇年龄20~31岁,平均(26.7±3.3)岁,孕周32~37 周,平均(34.4±2.5)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 g,阿托品0.5 mg。入室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检测产妇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手术体位取右侧卧位。传统组取L2~L3间隙进行穿刺,先把硬膜外穿刺针插入硬膜外间隙中,再把蛛网膜下隙穿刺针从硬膜外穿刺针中刺入,插入到蛛网膜下隙中,有脑脊液流出后,注射0.75%布比卡因注射液1.5 ml混合10%葡萄糖注射液,推出穿刺针时与硬膜外腔置管。改良组硬膜外穿刺后置管,在脊柱下一间隙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脑脊液流出后注射相同麻醉药,注射后固定平卧。两组产妇麻醉后给氧,实时监测血压,产妇低血压时用10 mg麻黄素静脉注射维持血压。观察记录两组麻醉时间、血压、心率、麻醉效果。

1.3 标准[2]:麻醉效果:显效:产妇肌松度好,无疼痛感,不需要其他麻醉药物;有效:产妇肌松度较好,无疼痛感但需要其他麻醉药物;无效:麻醉失败,应用其他麻醉方法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麻醉后监测各项指标改良组全部成功,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只有2例出现低血压,用麻黄素缓解后恢复正常。传统组成功率为99%,其中2例失败,表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不对称,4例出现低血压,经处理后缓解。两组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操作简便耗时短,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是指麻醉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间隙,主要应用于下肢及腹部手术。联合麻醉法克服了单一麻醉法效果差的缺点,并继承了硬膜外隙置管可随时补药的优点。临床中主要有两种操作方法,及单点穿刺法和两点穿刺法。单点穿刺是应用特殊穿刺针,使蛛网膜下隙穿刺与硬膜外隙穿刺在同一椎间隙进行,操作较复杂,置管较不方便易引起单侧传导阻滞,使腰平面麻醉不对称,影响了接下来手术的进行。另外可能由于操作耗时长使脑脊液流出量多,已引起患者术后头疼等不良反应。两点穿刺法则是在L2~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在下一间隙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两点穿刺法穿刺针质地较软,对机体损伤较小,减少脑脊液的丢失,不容易引起不良反应,重点是操作较为灵活,耗时较短。尚荻也有研究表示两点穿刺法在剖宫术中应用价值较大[3]。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改良后的腰— 硬联合麻醉法, 22例产妇中无不良反应出现,麻醉后血压及心率维持在正常值,2例低血压产妇注射麻黄素后缓解较好,平均操作时间为(9.3±7.3)min,用时较短。传统组则有2例麻醉失败,由于麻醉后单侧阻滞导致腰平面麻醉不对称,另外平均操作时间为(12.1±8.2)min。两组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传统组的麻醉失败情况,临床中也经常遇到,主要是由于进行硬膜外置管时,常由于外腔组织粘连,影响导管置入。另外脊麻针的固定效果不好,可能因药物不能全部注入蛛网膜下隙引起麻醉不对称。有研究也指出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4]。

综上所述,改良后的腰—硬联合穿刺成功率高,比传统的单点联合穿刺法操作简单,耗时少,有效减轻产妇疼痛。在临床应用中改良后的腰—硬联合穿刺更有价值。

4 参考文献

[1] 李荆钟,汪世高.不同穿刺点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0):1271.

[2] 寇建敏,徐筱妹,侯巧云.80例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4):60.

[3] 尚 荻.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7):66.

[4] 曾维波.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2):40.

[收稿日期:2013-11-20 编校:郑英善]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