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4-04-09 浏览次数:631次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技术和麻醉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剖宫产的安全性普遍认可,对高危妊娠认识的逐步提高,同时由于孕妇及医务人员本身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剖宫产率大幅度升高,且一直居高不下。剖宫产术作为处理妊娠并发(合并)症,解决难产和围生儿宫内窒息的重要手段,在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WHO对2007年~2008年9个亚洲国家的分娩方式分析,中国剖宫产率最高,达46.2%,产前及产时无手术指征者占11.6%,阴道分娩率为53.8%,阴道分娩中手术分娩(指器械助产)仅占1.2%,中国已成为世界剖宫产率最高的国家[1]。为进一步提高阴道分娩安全性,降低剖宫产率,本文通过对我院近10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分析,研究各手术指征的合理性,从中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产科2003年~2012年在我院住院的所有剖宫产产妇病历及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初产妇1404例,经产妇254例;年龄19~43岁,平均31岁;孕周34~43周,平均孕周38.5周。
1.2方法:分成两组:2003年~2007年为第一组,2008年~2012年为第二组,分析10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
1.3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其构成比。
2结果
2.1两组剖宫产率:第一组分娩总数1 626例,剖宫产638例,平均剖宫产率39.2%;第二组分娩总数1 930例,剖宫产1 020例,平均剖宫产率52.8%。经统计,第二组比第一组剖宫产率明显升高。
2.2两组剖宫产指征:第一组居于前4位剖宫产指征依次为: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相对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产程异常。第二组居于前4位剖宫产指征依次为:相对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社会因素,且瘢痕子宫作为手术指征显著提高。见表1。
3讨论
近10年来我国剖宫产率不断上升,为降低剖宫产率,现对影响剖宫产的几个主要指征进行分析如下:①相对头盆不称:现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在本指征中,有一部分患者可经阴道分娩,如头盆评分≥6分,可以充分试产,在没有进入活跃期前诊断试产失败为之过早,不少患者会失去阴道分娩机会。②胎儿宫内窘迫:近年来存在诊断过度,有的单凭一时的胎心变化或单纯羊水污染,或单纯胎心监护异常而做出诊断,术前与术后比较,此诊断符合率较低,认为对此指征的诊断及手术不能操之过急,应结合胎儿、胎盘、脐带、羊水及产程进展情况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有效降低剖宫产率。③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作为手术指征在近几年上升较快,由于剖宫产术式的改变和技术的提高,麻醉技术的改进和术后镇痛方法的普遍使用,使手术时间缩短,损伤、出血等减少,以及腹部切口缝合技术的提高,使切口外表更加美观,导致家属及孕产妇错误的认识,认为剖宫产较阴道分娩安全,以及孕妇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甚至担心阴道试产失败后再行剖宫产术,双方面受疼痛折磨而拒绝试产。④B超因素:B超检查作为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大部分对B超检查结果表示认同,如脐带绕颈、羊水过少、胎盘功能老化等诊断,不少孕妇会出现恐惧心理,担心出现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加之有社会因素影响,而拒绝阴道试产。⑤瘢痕子宫:由于部分地区准许分娩第二胎,对第一胎是剖宫产的,则第二胎仍选择剖宫产,甚至第三次剖宫产。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处于生育期,对于第一次生育分娩方式选择,直接影响第二或第三次分娩方式。剖宫产率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但剖宫产孕产妇的死亡率相当于正常分娩的2~4倍[2],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为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发挥了作用,围生儿死亡率并没有由于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增加而继续下降,说明围生儿死亡率特别是新生儿死亡率的下降与剖宫产率升高不呈正相关关系[3],对日后可能发生的妇科手术也有不利影响。由于医疗系统内部缺乏合理有效社会保障体系,医患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信任,以及产科特殊医疗环境,迫使医生放宽剖宫产指征。
另外,社会对孕妇完美结局的期望高,医疗纠纷增多与医务人员认为剖宫产是取得完美母婴结局手段的想法不谋而合[4]。降低剖宫产率,一方面加强孕妇管理及产前检查,建立健全孕期保健制度,降低各种并发(合并)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医患沟通,使医患之间相互信赖,相互理解,开展陪伴和镇痛分娩,增强孕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第三方面,加强医务人员阴道助产技术的培训,以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技术培训,提高责任感,严格掌握剖宫产指针,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安全。
4参考文献
[1]戴钟英.提高阴道分娩安全性有效降低剖宫产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2):81.
[2]金英月.剖宫产率与社会因素的临床探讨[J].吉林医学,2009,30(20):2523.
[3]刘朝晖.剖宫产率和适应症的分析[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97,6:322.
[4]黄醒华.对剖宫产术的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7(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