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挖除8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0 浏览次数:556次
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至少20%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已成为较常见的妊娠合并症,发病率为0.1%~3.9%,随着孕期产检的加强、B超的广泛应用、妇女生育年龄的推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检出率逐渐增高。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7月80例剖宫产同时行肌瘤挖除的病历资料,以探讨手术安全性及临床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8月~2013年7月在我院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80例作为研究组,肌瘤直径3~8 cm,随机选取同期无任何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正常剖宫产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术前均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及严重内外科合并症。两组年龄、孕产次、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两组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取腹壁横切口,其中研究组中,均在娩出胎儿、胎盘及缝合子宫切口后行肌瘤挖除术。具体方法为:将子宫提出腹腔,于肌瘤基底部注射缩宫素20 U,肌瘤直径大于5 cm者,沿肌瘤长径在肌瘤表面做一梭形切口,大小接近瘤体长度,深达瘤核,用艾丽斯钳钳夹肌瘤切口边缘,巾钳钳夹瘤核并向外牵拉,钝性剥下肌瘤,剥至其基底部时尽量不进入宫腔,用1/0可吸收线缝合关闭瘤腔,继用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浆肌层使创面光滑。以上两组术后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缩宫素静脉滴注促宫缩治疗。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缩宫素用量、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s x±)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缩宫素用量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促宫缩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剖宫产同时挖除肌瘤虽然手术时间长、缩宫素用量增加(P<0.05),但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无增加,且术后血性恶露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未增加(P>0.05)。据此可知,剖宫产术中行肌瘤挖除是安全可行的,并不增加患者的术中风险、不影响其术后恢复,这与相关研究一致[1-2]。剖宫产术中对肌瘤的处理宜实施个体化处理方案,需要根据肌瘤的大小、位置、数目以及患者一般情况综合评估,且必须以手术者技术水平为前提。一般认为黏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边缘清楚的肌壁间肌瘤可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操作时应先剖宫取胎再处理肌瘤,在挖除肌瘤前应予促宫缩药物注入肌瘤基底部,以减少挖除过程中创面出血。操作过程中需要找到肌瘤与子宫的分界后再逐步分离,边分离边结扎血管,尽量保证不进入宫腔。妊娠期行肌瘤挖除术,切口选择不宜过大,只要能剥离挖除肌瘤即可,且应强调不可剪掉肌瘤周围的子宫肌层组织,否则在挖除肌瘤后因组织回缩而增加伤口的张力,影响伤口愈合,对于较大较深的肌瘤,在挖除后应采用间断“8”字缝合关闭瘤腔,再连续缝合切口使浆膜面光滑,这样既能避免因遗留死腔引发的出血、感染,又能减少术后粘连。总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性的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是安全的,有可行性,术前需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并由技术熟练的术者操作,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张明,成宁海,刘俊涛,等.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134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12(23):728.
[2]王伽略,杨孜.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