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病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546次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在500ml以上,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提高产后出血的防治水平,对其病因进行分析,制订防范措施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12年1月1日~2013年9月31日期间所收治的20例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498例分娩的孕妇,年龄21~40岁,平均26.6岁,阴道分娩289例,剖宫产209例。其中产后出血20例,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02%。1.2 方法:①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在500ml以上。②测量方法:自然分娩测量方法:将聚血盆置于产妇臀下,再联合称重法相加为第三产程出血量;剖宫产测量方法:吸尽羊水并记录羊水量,术毕将负压瓶内液体总量减去羊水量,联合称重法为其失血量。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与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有明显高出,结果充分证明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密切(P<0.05)。详见表1。2.2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有宫缩乏力症状、有前置胎盘、有胎盘粘连症状、有软产道损伤、有凝血功能障碍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宫缩乏力症状、无前置胎盘症、无胎盘粘连状、无软产道损伤、无凝血功能障碍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具体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产后出血起病急,在短时间内会有很大变化,严重时会有休克发生,对产妇的生命有重大威胁。因此,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早期识别、早期预防、早期处理产后出血极其重要。本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包括宫缩乏力、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分娩方式等,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宫缩乏力。任何影响子宫肌纤维正常缩复和收缩功能的因素,都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1]。胎盘因素也是造成产后出血另一重要原因,多次人工流产或分娩,子宫手术史,既往有胎盘粘连史者,发生胎盘粘连或前置胎盘的几率较大。因此,对有上述情况的产妇,应及时进行孕期检查,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2]。本组资料结果表明,有宫缩乏力症状、有前置胎盘、有胎盘粘连症状、有软产道损伤、有凝血功能障碍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宫缩乏力症状,无前置胎盘症、无胎盘粘连状、无软产道损伤、无凝血功能障碍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关系密切,在临床上虽然剖宫产术可以用来解决部分难产和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但如果不断放宽剖宫产范围,会增加母儿病死率和产后出血率。所以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术适应证,能自然分娩地尽量选择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发生率。产妇产次越多,子宫内膜受损伤程度越重,产妇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的危险性会增加,从而使得产后出血的机会也得以大大增加[3]。所以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减少不必要的流产、引产;重视围生期的相关保健工作,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4]。产后出血是由多种原因所致,及早发现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并及时对症处理对降低产后出血率具有重要意义;及时采取各种防治产后出血原因的措施是控制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关键;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临床意义重大。
4 参考文献
[1] 蒲 丽,钱志红,凌 莉.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24):28.
[2] 马海蓉.124例产后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93.
[3] 廖淑蔚.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2010,10(11):45.
[4] 袁瑞芳.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131.
[收稿日期:2013-10-25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