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乙醇湿敷治疗静脉滴注脂肪乳外渗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547次
药物外渗是由于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未规范操作、技术不熟练或由于患者本身疾病的原因,造成静脉受损,使其对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及细菌所致局部炎性反应的抗击能力降低,导致药液渗出血管外,引起局部静脉炎,使患者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新增痛苦,同时也给临床继续用药和再次穿刺带来困难。脂肪乳为静脉高营养液,被临床广泛应用,因其高渗,易出现输液局部疼痛和药液外渗等不良反应。为此,我院肿瘤科于2011年1月使用75%乙醇湿敷静脉,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输注脂肪乳的住院患者共56例,其中食管癌15例,淋巴瘤10例,胃癌15例,肺癌2例,直肠癌10例,肝癌2例,乳腺癌2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35~59岁。肿胀面积最大6.0×4.25px,最小3.0×3.5,平均4.125px×3.200px。
1.2 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75%乙醇湿敷为试验组,25%硫酸镁湿敷为常规组。在发生外渗后,即测量外渗面积,根据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消毒纱布,分别浸泡在乙醇和25%硫酸镁溶液中,以拧至不滴水为宜,展开覆盖于外渗处,外用保鲜膜包裹。两组均湿敷2h/次,2次/d,两次湿敷时间间隔4小时。在年龄、外渗面积、穿刺部位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指标评价
1.3.1疼痛评价: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1],该法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至悲伤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的程度。
1.3.2 肿胀评价:将局部肿胀分为3度。轻度为静脉穿刺点周围肿胀伴有疼痛;中度为静脉穿刺点周围有肿胀,并沿血管方向可见发红、肿胀现象,伴明显疼痛;重度为在中度的基础上较大范围皮肤肿胀,疼痛严重,进针处渗液明显[2]。
1.4 疗效标准:湿敷后在24h内疼痛明显减轻、外渗面积明显缩小超过1/3的为有效[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疗效的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肿胀消退疗效比较:见表2。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75%乙醇湿敷治疗静脉滴注脂肪乳外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脂肪乳作为肠外营养液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和不能通过胃肠道吸收营养的患者,为其提供热量和必需氨基酸。静脉滴注脂肪乳发生外渗时形成的脂肪小滴阻塞局部毛细血管或组织,在毛细血管中可见脂肪栓子,易引起皮肤出血,在应激状态下出现高凝现象,血中脂肪乳糜被脂肪酶水解成的游离脂肪酸有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脂肪栓子的阻塞,游离脂肪酸的毒性及创伤组织释放出血管活性质,含有致痛因子等,在应用过程中常刺激血管出现静脉炎、血管痛、出血倾向、静脉栓塞等症状。临床常用25%~50%的硫酸镁外敷进行消肿止痛,其机理为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进而松弛周围平滑肌,扩张血管,促进外渗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但是硫酸镁常因浓度、湿度调制因素影响到疗效,而且消肿时间较长。
乙醇具有防腐消毒功能,也有局部麻醉和镇痛效果,因此,用乙醇进行湿敷可减轻输液部位的疼痛,达到局部麻醉和镇痛功效。乙醇可以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内皮功能[4],从而减少液体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也能起到消肿的作用;乙醇易挥发,可带走大部分热量,使皮温降低,有冷敷的功效。而冷湿敷又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5]。总之,乙醇可以减轻静脉滴注脂肪乳时局部的的疼痛,减轻患者痛苦。乙醇湿敷操作方法简单,乙醇价格便宜,对皮肤刺激小,患者比较容易接受,但乙醇过敏者禁用。在使用时应主动向患者进行解释和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减轻心理负担。另外,有文献报道乙醇湿敷还可用于预防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6]等。
对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最好选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如PICC、CVC等,这样就可以避免输液外渗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PesetoCL.用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M].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7.
[2] 严家嫦,秦秀英.静脉输注外渗后早期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2):133.
[3] 苏红霞,王淑玲,纪淑琴.生土豆片外敷治疗输液外渗4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21.
[4] 刘安云.乙醇湿敷延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0,9(8):78.
[5] 杨建华,吴菊芬.自制红花乙醇湿敷预防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的静脉炎50例[J].哈尔滨医药,2009,29(5):63.
[6] 郝建江,商临平.乙醇湿敷预防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