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治疗输卵管妊娠3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572次
输卵管妊娠是最常见的异位妊娠,是妇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手术方式有传统的开腹手术和腔镜下手术,近年来,腹腔镜下手术因痛苦小、恢复快、疗效好、无明显瘢痕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现将我院分别在开腹下和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妊娠手术的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被确诊为异位妊娠,根据患者的意愿行腹腔镜下手术的患者3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要求行开腹手术的患者3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生命体征平稳,腹腔出血小于500ml,年龄18~45岁,平均停经时间49.6d,血或尿HCG均为阳性,术前均做超声检查,宫内均未见妊娠囊,伴有附件区大小不同的包块或/和盆腔积液、有积液者后穹窿穿刺出不凝血等。两组患者年龄、停经时间、临床表现等基本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1.2 术前准备:两组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心电图、B超、胸片等,均无手术禁忌证,且均无内科合并症。1.3 手术方法:无论腔镜下手术或开腹手术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行输卵管切除或输卵管切开取胚修补术。1.3.1 开腹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常规行下腹耻上两指正中横切口4~125px,逐层进入腹腔,对无生育要求者行输卵管切除术,对有生育要求者行输卵管切开取胚或修补造口术,术中电凝或缝合止血。1.3.2 腹腔镜组:患者取头低脚高倾斜15°~30°,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气腹成功后,于脐孔上缘插入10mmTrocar穿刺,置镜,于下腹两侧相当于麦氏点水平5mmTrocar穿剌,经此放入手术器械。腹腔压力13~15mmHg(1mmHg=0.1333kPa)探察盆腔情况,如盆腔积血影响术野应及时吸出,根据病灶位置及破损情况、对侧输卵管情况以及患者有无生育意愿决定手术方式。①输卵管部分切除术:用双极电凝将距病灶2~75px处输卵管电凝,剪断,系膜处边电凝边剪,切除病侧输卵管;②输卵管开窗术:用单极电凝从输卵管妊娠病灶薄弱处纵行切开5~20mm,长度视病灶大小而定,清除妊娠组织,双极电凝止血;③输卵管挤压取胚术:近输卵管伞端妊娠者用无损伤钳自妊娠病灶内侧向伞端交替挤夹,使妊娠组织自伞端排出。④间质部妊娠,用单极电凝切开病灶,取出妊娠组织,冲洗囊腔,并连续或8字缝合创面。术毕腹腔注入MTX20mg。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平均住院时间等。1.5 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详见表1。采用腹腔镜手术36例患者,无一例转开腹手术,无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详见表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术后止痛药应用、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阴道超声的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血β-HCG)的连续监测,加上人们对异位妊娠的警惕性的提高使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但是对一些症状不典型、体征不明显的早期输卵管妊娠,仅通过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B超检查,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腹腔镜检查成为异位妊娠诊断的金标准,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腹腔镜手术成为治疗异位妊娠的主要方法[1]。通过本临床资料分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手术时间上没差异,但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操作熟练度的提高,腔镜下手术时间会逐渐缩短。输卵管妊娠在腹腔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比较,前者出血量明显少,下床活动时间早,排气早,术后应用镇痛药少这充分说明腹腔镜手术方式的损伤小,机体反应轻,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轻,腹腔镜组患者住院天数一般在3天左右,比开腹组明显缩短,且可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总之,腹腔镜下手术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随着腹腔镜仪器的不断改善和妇科医生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已经成为既安全又理想的治疗方法。
4 参考文献
[1] 谢 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54-56.
[2] 程忠平,胡莉萍.腹腔镜下大经线肌瘤切除术的探讨[J].现代产科进展,2002,11(5):379.
[收稿日期:2013-11-04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