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如皋市同患代谢综合征金婚夫妇特点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3  浏览次数:439次

  作者:郭江宏,范存忠,郭再萍,李君平,范云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 如皋 226500

  【摘要】目的对如皋市金婚年龄段夫妇代谢综合征(MS)患病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分析其中夫妻双方同患MS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按中华糖尿病分会(CDS)诊断标准,将所调查的金婚夫妻中双方均患及均未患MS者再按性别分组,测定指标为胰岛素抵抗(IR)指数(HOMEIR法),调查项目为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收入、医疗保险、心脑血管卒中、锻炼习惯、烟酒嗜好及饮食清淡程度等。结果 共有587对金婚夫妇完成各项测试,MS患病率为17.97%(211/1 174),其中均患组 85对,均未患组461对,占总数的93.02%;均患组在经济收入、参保比例方面均低于均未患组,同时缺少饮食控制意识、心脑血管卒中比例及IR比例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老年金婚人群中夫妻均患MS与均未患MS者呈现出高度的聚集性,可能与有相似的后天环境因素有关;影响MS共同患病的因素中,IR程度高,经济文化水平低下,缺少卫生保健知识及有效的医疗保障可能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经济文化;聚集性

  代谢综合征(MS)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群〔1〕。如皋市是唯一一个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内4大长寿之乡。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老年夫妻双方患MS疾病呈现出高度的聚集性——夫妻双方同时患病或不患病,而目前对这一人群MS患病情况及相互关系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居住于如皋市范围内的金婚夫妇,首先按照地域分为如城、白蒲、石庄三个地区,再对以上三个地区内的金婚年龄夫妇以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对象共41个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共有金婚年龄夫妇612对,实际完成调查587对,应答率为95.91%。所有调查对象均明确本次调查目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对象均符合以下条件:①经公安局户籍管理部门核实年龄及结婚时间,如不能准确提供结婚证明,则必须有一名以上大于49周岁婚生子女的相关身份证明;②夫妇双方必须有一人为如皋市常住户口,且有固定住所;③夫妻双方长期生活在一起;④夫妇双方年龄相差小于10岁;⑤非近亲结婚。男女年龄分别为69~87、67~88岁,平均(75.1±5.4)、(73.2±4.6)岁。

  1.2 调查方法、内容

  1.2.1 问卷调查 调查于2006年10月-2007年5月进行,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师入社区完成。调查内容有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收入、有无医疗保险、生活方式(如锻炼习惯、烟酒指数及饮食清淡程度)、有无心脑血管卒中(指既往有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史等方面。其中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收入、锻炼习惯、烟酒指数、饮食清淡程度均转换为等级资料〔2〕。

  1.2.2 体格检查 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内容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

  1.2.3 生化指标 检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游离胰岛素浓度(FINS)。除有糖尿病史者外,所有体检者均接受100 g碳水化合物耐量实验(OGTT)测定餐后2 h血糖(2 h PG),具体方法为禁食6~8 h后进食碳水化合物100 g(馒头)后2 h测定血糖浓度。测定方法:FPG、2 h 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FINS采用放射免疫法,TG、HDLC采用酶法;IR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HOMA)公式评价,即IR = FPG (mmol/L) ×FINS(mU/L)/22.5(以上试剂或试剂盒均购于上海海尔斯生物有限公司,FINS试剂盒批内CV 3.84%,批间CV 6.58%~8.45%)。

  1.3 诊断标准 MS使用中国糖尿病协会(CDS)2004年标准〔3〕(含以下3项以上):①BMI≥25 kg/m2;②FPG≥ 6.1 mmol/L及(或)2 h PG≥7.8 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血压≥140/90 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FPG≥1.7 mmol/L;及(或)空腹血HDLC男性<0.9 mmol/L,女性<1.0 mmol/L。取研究对象中血糖、血压、血脂均正常且BMI≤25 kg/m2者(共198例),计算其HOMAIR,取其上1/4位点(2.75)为估测IR的切点。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数及检验分析。

  2 结 果

  2.1 金婚夫妻同患MS总体患病情况 所有完成各项测试者中(587对),均患、均未患二组人数分别为85对、461对,占所有体检人数的93.02%;标化患病率为17.97%(211/1 174),按性别分组后,男女患病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金婚夫妇MS患病情况 两组内男女组间比较,女性肥胖、血糖、TG异常率均高于男性(P<0.05);IR异常率两组内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05)。均患组IR在男女组均达到90%以上。见表2。

  表1 男女MS患病率及MS相关指标变化的比较(%)

  组别MS患病率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IR男17.5530.151)18.911)29.3717.1234.41女18.4036.2822.4928.7114.5735.43

  与女性比较:1)P<0.05

  2.3 两组环境因素的比较 按性别进行分组后均患组男、女性在经济收入、参保比例方面均低于均未患组(均P<0.05),同时缺少饮食控制意识,饮食指数、心脑血管卒中比例明显升高(均P<0.05),其中均患组男性文化水平明显低于均未患组(P<0.05)。见表3。女性吸烟人数极少,数据呈现明显偏态分布,故未列入统计。老年金婚人群中均患MS与均未患MS者呈现出高度的聚集性,可能与有相似的的后天环境因素有关;影响MS共同患病与不患病的因素中,IR,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以及医疗保障是可能的原因。表2 两组内男女组间各项指标变化的比较与均患组女性比较:1)P<0.05;与均未患组女性比较:2)P<0.05 表3 两组环境因素的比较与均未患组男性比较:1)P<0.05,2)P<0.01;与均未患组女性比较:3)P<0.05

  3 讨 论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原因〔4〕,而作为最主要危险因素群的MS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本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MS发病率为17.97%,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比较,低于同年龄段人口的发病率:上海市25.23%〔5〕,北京22.2%〔6〕,也低于2002年美国成人总体20%的MS患病率〔7〕。这一结果表明如皋金婚年龄段夫妇MS发病率较低,我们推测这也是其能共同长寿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如皋长寿现象重要的基础。

  同时,显示如皋市金婚年龄段老人中MS患病情况呈现出高度的聚集性——共患MS与共未患的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3.02%。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MS的发生与发展是遗传基因与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婚夫妇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尽相同的遗传基因背景,而出现如此相似的MS患病表现,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由于长期婚姻生活使得夫妻双方的后天生活环境因素变得相似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通过比较呈现共患MS的老年夫妇具有经济收入低、低文化水平、喜食油腻食物及医保比例低,而同时心脑血管卒中及IR比例高的特点,这既证明MS的患病与否的确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而不良的后天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夫妻双方共同罹患MS的重要原因。分析具体原因如下:①低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可能会使个体承受更多的社会、生活、心理压力,合并饮食不当,会促进动脉硬化,使得心脑血管卒中比例升高。②缺少医疗保障,使得有病不能及时就治,得不到合理、有效治疗也是病情进展、恶化的原因。③文化水平高低既影响家庭经济收入、医保的比例,同时也可能影响自我保健意识;④IR作为MS发病的核心,与MS各组分间如肥胖〔8〕、糖〔9〕、脂代谢异常〔10〕、动脉硬化高血压〔11〕的关系均十分密切。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夫妻双方均患MS组,IR已达95%以上而既往发生过心脑血管卒中的比例显著升高,另外,即便是在同时不患MS的人群中,IR现象也已达到20%以上。这也有力的证明了以上观点。

  当然,男女性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超过50年,其后天环境也是不尽相同的,男性外出应酬多、烟酒比例高,女性家务劳动多、油脂摄入量多等特点,但是后天环境的相似性毕竟还是主流。

  如今,虽然如皋市的经济发展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老年人不再为衣食住行担忧,尊敬老人已成为社会风尚,但是通过本次调查,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必须要通过改良老龄人生活的后天环境,及早预防并切实降低各种代谢紊乱,这样才能减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Lakka HM,Laaksonen DE,Lakka TA,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middle aged men〔J〕.JAMA,2002;288:270916.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61.

  3 安 宁,武阳丰,周北凡,等.农村家庭经济水平与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6):4547.

  4 Kragelund C,Kober L,Faber J,et al.Metabolic syndrome and mortality in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relation to gender〔J〕.Int J Cardiol,2007;121(1):627.

  5 潘洁敏,贾伟平,陈 蕾,等.不同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上海市华阳社区4O岁以上代谢综合征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评估〔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628.

  6 宋克群,李幼阳,肖玉兰,等.北京社区老年男性干部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10(25):11502.

  7 Park YW,Zhu S,Palaniappan L,et al. The metabolic syndrome: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 findings in the US population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19881994〔J〕. Arch Intern Med,2003;163:42736.

  8 Hollman G,Kristenson M.The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a middleaged Swedish populationmainly a function of overweight〔J〕?Eur J Cardiovasc Nurs,2007;7(1):216.

  9 Alebiosu CO,Odusan BO. Metabolic syndrome in subjects with type2 diabetes mellitus〔J〕.J Natl Med Assoc,2004;96(6):81721.

  10 Zak A,Tvrzicka E,Vecka M,et al. Severity of metabolic syndrome unfavorably influences oxidative stress and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men〔J〕. Tohoku J Exp Med,2007;212(4):35971.

  11 Ganne S,Arora SK,Dotsenko O,et al. Hypertension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pathophysiologic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update〔J〕.Curr Diab Rep,2007;7(3):2081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