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676次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鼻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是多由于机体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发生,临床上治疗此病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笔者对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效果进行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16~52岁,平均 32.2岁,病程2个月~13年。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鼻塞、流脓鼻、头痛头胀等。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18例患者为单发,6例患者为双发,其中鼻—鼻窦真菌球3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8 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所有患者均适合行鼻内镜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手术。对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应先行鼻中隔矫正术,对于鼻腔结构不良者同时行切除术。经鼻内镜开上颌窦自然口,首先对鼻腔内的菌团及脓液进行清理,并对息肉样变黏膜进行彻底去除,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内残留的霉菌团块,对于蝶窦病变者尽量彻底清除腔内病变,对于筛窦病变者行自前向后的顺序清理病变范围。术中鼻内镜下可见黏液脓性分泌物或黏土状物,色泽有黑色、褐色、棕色及黄色等,手术最后用生理盐水及双氧水对鼻腔进行清理,后用海绵填塞,2 d后取出。术后取病变黏膜及真菌团块进行病检,术后嘱患者定期复查,并随访。

2 结果

术后病理显示24例患者中,由曲霉菌引起的感染18例,毛霉菌感染3例,放线菌感染2例,白色念珠球菌感染1例。真菌培养:11例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2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年不等,其中3例鼻—鼻窦真菌球患者均无复发;8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复发,复发率为12.5%,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也有1例复发,复发率率为6.25%,24例患者均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复发率为8.3%,经再行鼻内镜手术均治愈,总体治愈率为100%。

3 讨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在临床上分为两大类型包括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和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其中前者又包括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后者又包括急性和慢性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对于真菌性鼻—鼻窦炎在临床上的诊断必须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影像学的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临床上的影像学检查一般行CT扫描,因为CT扫描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病变的范围和骨质破坏的情况,术后的病理检测中真菌培养是最终确诊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依据[1]。

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切除病灶,利用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既有创伤小又可完全彻底去除病灶的特点,达到鼻窦通气、通畅的目的。在鼻内镜下行手术,视野开阔清晰可以有效的对鼻腔和鼻窦的正常功能和黏膜以及鼻腔周围结构进行保护,大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鼻内镜下冲洗鼻腔,可利用弯头吸引器对上颌窦窦腔内的真菌菌块进行反复的冲洗,可彻底清除病灶,行鼻内镜治疗可以重建鼻腔内的引流道,有利于术后在明视的条件下清理病灶,随时了解鼻腔周围局部病情的变化[2-3]。在本组的病例中, 3例鼻—鼻窦真菌球无复发;8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和13 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各有1例复发,24例患者中复发率为8.3%,经再行鼻内镜手术均治愈。特别强调的是对于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鼻内镜治疗需要手术医生有丰富的经验,才可有效确保手术的成功率。

对于侵袭性鼻—鼻窦炎因为易于向眶内、颅内侵入,所以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对于此类真菌性鼻—鼻窦炎治疗的关键是彻底的清除病灶,去除坏死组织,使抗真菌药物有效发挥作用,术中对硬脑膜和眶骨膜的保护和彻底清除已病变的骨质和软组织也是治疗侵袭性鼻—鼻窦炎的关键。

术后需采用抗真菌的药物以防感染,但是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也应区别对待,对于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可选用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如氟康唑、大蒜素,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抗真菌的药物可不必全身应用,利用氟康唑在鼻内镜下冲洗的,可取得较好效果。

总之,对于真菌性鼻—鼻窦炎必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影像学资料、病理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诊断,病理检测和真菌培养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行鼻内镜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具有创面小、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且可彻底去除病灶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刘 铭,刘华超.鼻及鼻窦的真菌性疾病[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7(4):252.

[2] 吕秋萍,孙敬武.鼻窦真菌病的双径路鼻内镜头颈外科200例手术体会[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9(1):56.

[3] 张建耀,杨蓓蓓.双进路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9(24):113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