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神经阻滞治疗顽固外阴瘙痒疗效探究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440次
外阴瘙痒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小阴唇和阴蒂是该疾病的高发部位,有些患者会累及肛周皮损区、会阴部和大阴唇部,若患者长时间搔抓,则会导致其出现继发性毛囊炎、血痂和抓痕[1]。外阴瘙痒的诱发原因较为复杂,但通常认为与真菌、滴虫或蛲虫等病原菌感染有关,也有部分患者外阴瘙痒的发生与微生物感染无关,其主要发病原因在于长时间的化学或物理因素刺激。本次临床研究对骶管神经阻滞治疗顽固外阴瘙痒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70例顽固性外阴瘙痒患者为观察对象,男35例,女35例;年龄25~65岁,平均(44.5±15.4)岁;病程1~13年,平均(7.5±3.5)年。按照选取患者在住院号的奇偶性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所患病症、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顽固外阴瘙痒疗消毒剂针消除滴虫和霉菌感染等常规病理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病理治疗的同时进行骶管神经阻滞治疗。骶管神经阻滞治疗具体为:以仰卧位,骶部充分暴露,厚枕垫于髋部,局部常规备皮,准确定位穿刺点和骶管裂孔。穿刺部位使用0.5%碘伏进行消毒,术者使用无菌手套常规铺洞巾,以7号针头取2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 100 mg Vit B12、100 mg Vit B1、25 mg氢化泼尼松混悬液和5 ml的 2%利多卡因制成的混合溶液,在穿刺定点部位注入,并将脑脊液和血液抽回。如果患者皮肤无隆起、无注入阻力,可在5 min 内缓慢注药,局部术后覆盖无菌纱布,并稍加按压避免出血,患者术后30 min内保持仰面平躺。每周治疗1次,总治疗次数在4次以内[2]。
1.3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患者临床治疗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改善率超过95%;显效:患者临床治疗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改善率在 61%~95%之间,且随访期内未再复发;有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改善率在20%~60%之间,但经期前后偶发轻微瘙痒;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改善率不足 2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病例总数×100%[3]。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5例顽固性外阴瘙痒患者9例痊愈,16例显效, 7例有效,3例无效,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35例顽固性外阴瘙痒患者2例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24例无效,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31.43% (11/3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顽固性外阴瘙痒是多种复杂致病因素长时间刺激诱发的,一种以程度不同的阴部皮肤水肿、充血,以及释放胺类组织物质为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慢性炎性反应,瘙痒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所以,在顽固性外阴瘙痒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消除各类治病因素的影响,以缓解患者局部皮肤的的非特异性慢性炎性反应。Vit B12有助于缓解有害因素对患者局部神经所产生的刺激作用,保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且改进用药方法也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利多卡因能够对局部皮肤产生刺激作用,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缓解局部皮肤敏感性作用,产生感觉神经传导阻滞作用。氢化泼尼松是一种非特异性激素类抗炎药,有助于对释放与形成组胺类物质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过程产生抑制作用,促进毛细血管通透性的降低,缓解局部充血症状,因而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阻滞治疗药物。
骶管神经阻滞用于顽固性外阴瘙痒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有助于转变传统的外阴药物治疗方法,在病变部位的支配神经直接注射药物,从而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良性、温和的神经刺激作用,阻断恶性刺激,改善外阴瘙痒症状,恢复病变组织正常的支配神经功能。氢化泼尼松为混悬剂是骶管神经阻滞治疗的常用药物,能够显著改善局部的抗过敏、抗炎治疗效果,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局部阻滞注射的吸收率,同时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局部作用浓度,缩短局部药物滞留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综上所述,骶管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具有治疗成本低、起效速度快、用药方法简单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因而是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王文清.骶管阻滞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225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1148.
[2] 龚志武.骶管阻滞治疗外阴营养不良152例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4,18(3):210.
[3] 李 华,程德珍.中西医联合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症的临床观察 [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2):156.
[收稿日期:2013-07-16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