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率上升原因的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468次
剖宫产是产科领域中的重要手术是妊娠达到28周以上在麻醉情况下切开产妇的腹壁和子宫壁,从子宫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然后将子宫壁和腹壁各层组织缝合的一种手术[1]。但是随着剖宫产的增多,对母婴的不利影响也明显增加。所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时机,降低剖宫产率对提高产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所有住院分娩孕产妇1 175人,行剖宫产术570例,年龄19~43岁,其孕周、文化程度、孕产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剖宫产术病例根据病历记录进行回顾性统计,计算剖宫产率并分析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剖宫产指征均以第一指征进行统计。
2结果
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手术指征分别详见表1和表2。
表1剖宫产率比较时间孕产妇
总人数(例)剖宫产
(例)剖宫产率
(%)2011年1月~12月476(双胎2例)209442012年1月~12月481(双胎1例)246512013年1月~6月218(双胎1例)11553
表2剖宫产手术指征剖宫产手术指征2011年1月~12月(例)2012年1月~12月(例)2013年1月~6月(例)合计(例)占比(%)胎儿宫内窘迫71973720535.96产程异常4134189316.32瘢痕子宫2633238214.39社会因素2830187613.33头盆不称14173345.96臀位11146315.44羊水过少572142.46脐绕颈453122.11巨大儿22371.23双胎21140.70重度子痫前期22150.88引产失败12-30.53其他因素11000.35
3讨论
我院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以胎儿宫内窘迫、产程异常、瘢痕子宫、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趋势明显增高,分析剖宫产率上升原因有:①监测手段提高: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B超、胎心监护仪等仪器的普及使用,可随时了解胎儿宫内的安危状态,如胎儿窘迫、羊水过少、脐带绕颈等,使医生能及早发现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早选择剖宫产。②麻醉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剖宫产安全性有了很大提高。③人为因素:不论初产妇、经产妇对剖宫产的安全性过分依赖,而很少关注剖宫产并发症带来的危害。臀位、双胎、妊娠高血压疾病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但其分娩方式基本由剖宫产取代,尤以近三年为甚。④孕妇分娩知识不足:孕妇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知识相对不足。⑤孕妇方面因素:高龄初产妇增多,肥胖孕妇和巨大儿的增多,还有“珍贵儿”、“试管婴儿”等,为确保婴儿安全,选择了相对安全稳妥的剖宫产。⑥医务人员因素:产妇及家属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而法律相对滞后,医生权利在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为避免医疗纠纷,产科医师故意放宽手术指征。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实施举证倒置使医生对孕产妇及家属的要求采取了纵容或妥协的态度。笔者认为降低剖宫产率应该做到:①呼吁社会,提倡自然分娩。加强孕期检查和产前健康宣教,搞好围生期保健,提高孕妇自我保健能力,早期预防并治疗产科并发症。②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难产、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要准确,有剖宫产史者可以阴道试产的应在严密的监护下,做好手术、输血准备的同时鼓励阴道试产[2]。③提高服务质量,改变服务模式。提倡“人性化”“家庭化”分娩模式,提倡导乐陪伴分娩[3],产程过程中积极给予心理安慰及健康指导,减少产妇恐惧、焦虑、紧张等消极心理对产程的不良影响[4]。④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严密监测产程,努力提高产科医生处理产程异常、头位难产的水平,熟练掌握阴道助产技术,正确实施胎吸助娩,从而降低剖宫产率。⑤宣传阴道分娩的好处和剖宫产手术的近期、远期并发症及对母婴的影响,转变他们对剖宫产的错误认识,让孕产妇和家属“知情”选择。与产妇及家属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因社会因素而要求剖宫产者尽量解释和说服。⑥为产科医生创造安全的医疗条件。目前产科医疗纠纷和诉讼增加,产科医务工作者从业压力加大,正在成为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最后也呼吁广大产妇及家属理解产科医生的工作压力,给医生创造良好的行医环境,让医生能以科学的态度选择分娩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爱母行动口号就是“减少干预、回归自然”。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剖宫产率回归合理水平,让生育真正回归自然。
4参考文献
[1]孙文华,胡成侠,尚仁香.我院剖宫产率上升原因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7.
[2]张小勤.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77例分娩方式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57.
[3]陈哲,朱晓微,等.导乐陪伴对分娩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56
[4]范丽娟.孕产妇试产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