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465次
产后抑郁症(PPD)是指产后6周内第1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动、烦躁,严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1]。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2-3]。1968年Pitt最先报道产后抑郁症以后,大量医务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外报道的发病率为3.5%~33%,国内为3.85%~18.48%[4],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研究表明其影响因素有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产科因素、社会因素等各个方面。笔者对此地区的产妇进行产后抑郁症的抽样调查,了解发病情况及有关影响因素,并对干预措施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产妇进行产后42天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意识清醒、具有一定阅读和理解能力,能配合调查的产妇。对既往有精神病史或精神病家族遗传史的则排除在外。共计发放问卷1 397份,经检查后判定有效问卷927份,年龄19~46岁,平均27.34岁;分娩时孕周35+3~42+3周,平均37+5周。
1.2方法:采用2006年郭秀静修订后的EPDS和我院自行设计的一般孕产妇调查表[5]。一般孕产妇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孕产史、分娩孕周、分娩方式等。修订后的EPDS评分≤5分代表无或轻微抑郁,6~9分代表轻度抑郁,≥10分代表中度、重度抑郁,本研究中抑郁阳性判定标准为≥6分,即抑郁症患者包括轻度、中度、重度抑郁。调查员对调查对象现场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征得同意后进行现场填写。
2结果
927份问卷中产后抑郁症患者103例,发病率为11.11%(103/927),其中轻度抑郁症47例(5.07%),中度、重度抑郁症56例 (6.04%);年龄≥35岁组发病率最高,有46例,其中轻度抑郁症21例(23.59%),中度、重度抑郁25例(28.09%);年龄≤24岁组发病率次之,有43例,其中轻度抑郁症17例(13.18%),中重度抑郁26例(20.15%);年龄25~34岁组发病率最低,有14例,其中轻度抑郁症9例(1.27%),中重度抑郁症5例(0.70%)。详见表1。
表1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及分布情况 [例(%)]年龄(岁)例数EPDS≤5分EPDS 6~9分EPDS≥10分≤2412986(66.67)17(13.18)26(20.15)25~34709695(98.03)9(1.27)5(0.70)≥358943(48.32)21(23.59)25(28.09)合计927824(88.89)47(5.07)56(6.04)
3讨论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差异较大,本组资料为11.11%,但这只是发放的1 397份问卷中回收的927份有效问卷的发病率,并且只是产后42天的调查。在调查前后发生的产后抑郁症未能统计,并且由于调查方法、判定标准、工作人员素质及产妇依从性影响,并不能真实反映本地区的真实发病率,笔者推断真实的发病率可能高于本结果。
尽管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争议很大,主要有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产科因素、新生儿健康因素等。本组资料中年龄≥35岁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24岁组,而年龄25~34岁组发病率最低。探讨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与成因,可能是年龄较小的孕产妇社会经历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于婚姻及怀孕生产缺乏正确理解,无分娩经历,因此孕期及分娩后焦虑情绪较大,易发生产后抑郁症。年龄≥35岁的产妇多系丧失子女后再怀孕生产,离异再婚后生产,无生育计划的超生,人工受精或试管婴儿,他们对新生儿的期望值十分高,增加了焦虑、担忧的程度。同时此组患者由于年龄偏大,抗体机能相对较差,合并产前、产后各种并发症的几率较大,遭遇产科抢救的几率也较大,因此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最高,这也和张欣等报道[6],产妇的年龄越大产生抑郁症的发生率也越高相吻合。
本组资料中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产前和产后、新生儿等各个方面,其中以产前心理因素、产科抢救、新生儿抢救和产后家庭关怀,所占比重最大,多数受访者均有性格内向、焦虑、怀孕及分娩不顺利、新生儿不健康,缺乏丈夫及家庭关怀和帮助的经历。这给大家在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措施方面一些提示,由于针对生物学因素如甲状腺素水平变化、雌孕激素水平变化和内源性阿片物质的变化,目前机制不十分清楚,由于孕妇和哺乳妇女的用药限制,因此针对上述因素的干预受到较大限制。对于遗传因素的干预也十分困难,因为即使孕期或孕前了解到此类因素所致的产后抑郁症发生几率较高的妇女,医务人员或社会和家庭也不可能阻止妊娠。因此干预产后抑郁重点应针对心理因素、产科并发症、新生儿健康状况、家庭关怀等方面。
有研究表明产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阻断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利于帮助产妇度过产后感情脆弱阶段,能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7]。产前保健时针对性格内向、情绪低沉、过度担忧自身及胎儿安全的孕妇,应帮助她们学会处理情绪问题的技巧,加强自我调节,经常保持乐观稳定的良好情绪[8]。分娩方式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无明显影响,但不同原因的剖宫产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明显关系[9],这是因为计划剖宫产家属和产妇有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心理波动不大,而急性剖宫产是在紧急情况下短期内实施,产妇生理上承受痛苦大,担忧和恐惧心理重,加速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因此产科医护人员重视对产科质量的提高,减少产科并发症发生,改善母亲和新生儿的结局,可以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国外有研究证明社会和家庭支持不足是产后抑郁症的一个显著性预测因素,这可能是我国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低于外国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妇女生育后有“坐月子”习俗,在此期间产妇能得到较为充分的照料和帮助,社会和家庭能提供更多的心理和物质的帮助,而“坐月子”期也正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发期。因此加强社会和家庭的关怀对于及时发现产后抑郁倾向,增强孕妇自信心,提高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少产后抑郁症有积极意义。 产后抑郁症的治疗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以心理治疗为主,对于中重度的抑郁症患者可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如三环素类抗抑郁药、雌激素等,也可以使用中药进行疏肝、行气、解郁,但对于哺乳的产妇要慎重。
怀孕、分娩是一复杂事件,孕产妇在心理、生理上经受了一个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快速变化,应充分重视产后抑郁症的防范和干预。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其影响因素较多,尤以心理因素、产科不良事件、社会和家庭的关怀因素突出,加强心理干预,提高产科质量等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率。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4参考文献
[1]常娇娥.产后抑郁症[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4,5(1):17.
[2]Laura J ,Miller MD. Postpartumdepression [J]. JAMA, 2002,287:762.
[3]Nesport DJ, Hostetter A, Amold A,etal.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minimizing infant exposures [J].J Clin Psychiatry, 2002 ,63(suppl7):31.
[4]张荣莲,陈起燕,李艳华,等.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4):231.
[5]郭秀静,王玉琼,陈静.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在成都地区产妇中应用的效能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5(1):4.
[6]张欣,屠青,席薇,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36.
[7]贺永杰,任桂芝,马凤英.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杂志,2007,23(4):32.
[8]李桂友,吴艳珊.孕晚期孕妇抑郁情绪对分娩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7,8(4):2.
[9]赵淑新,李淑芬,韩艳君.958例产妇产后抑郁症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