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感染性流产108例的病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06  浏览次数:421次

  作者:张亚琳,王肖男,张 艳  作者单位: 陕西,解放军第323医院

  【摘要】 目的 对108例自然流产的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降低不良妊娠的发生率。方法 利用多功能超高倍显微分析系统对210例早孕妇女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多媒体病原体检查。其中自然流产108例(流产组),正常早孕102例(对照组)。结果 流产组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检出总阳性率为77.8%,非病原体感染者22.2%。对照组UU和CT检出总阳性率为17.6%,非病原体感染者82.4%。流产组UU、CT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非病原体感染,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孕妇女自然流产多数与生殖道UU、CT感染有关,是导致自然流产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关键词】 自然流产;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是女性生殖道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率逐年上升,至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近些年早孕妇女自然流产率有明显上升,解放军第323医院在排除男女双方自身免疫、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和生殖器畸形等原因导致流产的同时,对流产是否与生殖道感染有关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2005年5月至2009年4月自然流产孕妇108例为流产组,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者102例为对照组,共计210例,取阴道分泌物通过多媒体进行病原体检查。年龄14~36岁,孕周6~13周,以上包括非病原体所致流产。

  1.2 方法 用无菌棉签放入孕妇宫颈管内约 2 cm,轻轻旋转棉签3~4周,取出宫颈管分泌物,置入干燥试管内立即送检。利用清华同方提供的多功能超高倍显微分析系统进行病原体检测,按要求操作和判断结果,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流产组检出解脲支原体(UU)阳性者49例,阳性率45.4%,沙眼衣原体(CT)阳性者35例,阳性率32.4%。对照组UU+CT总阳性率17.6%,非病原体感染者82.4%,流产组UU、CT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非病原体感染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早孕妇女自然流产多与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有关,是导致自然流产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上长的重要原因,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3 讨论

  UU和CT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可自行复制,有极强的吸附能力,率生于女性生殖道内,尤其对女性宫颈的柱状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亦可吸附于精子表面,随精子到达宫腔,引起局部感染。据报道,约有60%~75%的成人存在无症状支原体定植,而在孕妇可达80%,约有15%~33%的新生儿出生时带有支原体[1]。

  妇女孕期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可导致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发热等不良妊娠结局[2]。不少学者报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早、晚期流产的病因之一。本调查流产组UU、CT感染率为77.8%,进一步明确了生殖道UU、CT感染可导致流产的观点。

  临床上通常对自然流产的病因调查主要集中在胚胎和夫妻染色体分析以及孕妇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管畸形等方面,而对感染导致的流产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在孕妇中约有20%~50%的UU、CT携带者可能出现上行感染。本组108例自然流产孕妇UU、CT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UU、CT感染是近年来自然流产率上长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UU、CT上行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3],炎症细胞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并在该因子的刺激下产生前列腺素F2a损害子宫内膜和胚胎细胞,导致流产发生。另外,UU、CT本身亦产生磷脂酶A2分解胚胎细胞而产生前列腺素,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导致胚胎细胞发育障碍而发生流产。

  在临床调查中已明确与自然流产有关的母体因素中,以孕妇生殖道UU、CT感染为主。UU、CT感染多为亚临床性或隐匿性,孕妇无自觉症状细菌和病毒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可致胚胎及胎儿死亡,固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可将早孕妇女生殖道病原菌检查作为常规,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肖平.支原体感染与妊娠结局.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14(1):9.

  2 杨宾烈,罗柱香.稽留流产绒毛组织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2):96.

  3 周健,刘福民.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临床研究.徐州医学院学报,2001,21(6):456-45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