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植入性胎盘1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30  浏览次数:389次

  作者:于翠花,尚宏波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内蒙古包头

  【关键词】 植入性胎盘 临床分析

  胎盘植入是一种严重的第三产程并发症,是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处理不当,可造成产后大量出血、术后感染,甚至死亡。现对我院11例植入性胎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植入性胎盘发病原因、发生率、治疗、结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住院人数10 323例,发生胎盘植入11例,发生率10.7/万,其中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43岁,平均年龄33.5岁;初产妇5例,经产妇6例,其中双胎1例,有人工流产史4例,有剖宫产史3例,合并前置胎盘2例;孕周小于37周4例,足月7例;经阴道分娩7例,剖宫产4例。产后出血400mL 1例,1 000~1 500mL 7例,2 000~3 500mL 3例。

  1.2 治疗情况 11例中剖宫产分娩4例,术中发现胎盘植入,胎盘剥离困难及时行搔刮术促宫缩治疗,结扎髂内动脉子宫仍出血,止血无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阴道分娩后胎盘无法剥离,无阴道流血,1天后转入我院,切开宫体,取出胎盘,胎盘浅表植入,搔刮宫腔,热盐水纱布填塞宫腔后无明显出血,缝合并保留子宫。6例经阴道分娩胎盘剥离困难,取出胎盘后,出现阴道大量流血,考虑胎盘植入,行搔刮宫腔术促宫缩治疗,宫腔填塞,结扎髂内动脉止血无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10例病理证实胎盘植入,1例保留子宫无病理资料。

  2 结果

  11例胎盘植入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出院后经4个月~7年随访,均未发生异常妇科情况。

  3 讨论

  3.1 胎盘植入的原因 胎盘植入的原因多由于植入部分的子宫内膜存在损伤及炎症,受精卵着床后因蜕膜发育不良或缺如,绒毛侵入肌层所形成。目前认为胎盘植入的发生与剖宫产史、反复刮宫史及子宫发育不良有关。两次以上剖宫产史者前置胎盘及植入性胎盘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组资料有人工流产史者4例。人工流产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掌握人工流产的适应证,一定要避免粗暴操作。此外,胎盘植入与前置胎盘可并存,两种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原因,本文中2例合并胎盘前置。

  3.2 胎盘植入的程度 胎盘植入的程度有深浅之分,浅者仅与肌层相接触,深者侵入肌层或穿透浆膜层。根据植入面积大小,深植入又分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1]。完全性较少见,本资料1例为完全性深植入,1例为浅植入,其余9例为不完全性深植入。

  3.3 胎盘植入的发生率 胎盘植入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各有差异,我院近10年分娩人数10 323例,发生率10.7/万,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0.95/万,国内有报道发病率为6.14/万。国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国外,与国内剖宫产率、刮宫率较高有关[2],本资料有3例剖宫产史,4例刮宫史,故应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3.4 胎盘植入的诊断 本文10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行子宫切开,取出胎盘,搔刮宫腔,缝合子宫。10例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1例无病理证实,但临床表现为胎盘植入。胎盘植入不应完全依赖病理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以免影响治疗,延误抢救时机。产前无1例诊断为胎盘植入,产后出现出血,出血量400~3 500mL,是一种对孕产妇危害极大、诊断较难的疾病,一般当胎儿娩出后,产程进入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困难、行徒手剥离胎盘并发现胎盘与宫腔粘连牢固、找不到可剥离的裂缝和胎盘与宫壁的界线时,要考虑胎盘植入的存在。Mcdaffie等报道: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可对高风险孕妇进行筛查,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植入性胎盘孕妇血清AFP显著增高[1]。

  3.5 胎盘植入的处理 胎盘植入是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低,但危害性很高,处理不当会造成产妇的死亡。随着手术技巧和抢救技术的提高、血制品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抢救成功率已大幅度提高,本组无孕产妇死亡。对术中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导致休克者应当机立断切除子宫。本组10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经对症处理保留子宫。郑美云[3]报道对残留的胎盘注射MTX或口服天花粉治疗,米非司酮10.0~12.5mg,一日两次口服,疗程1月,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学群,周莲娥.植入性胎盘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10(21):635-636.

  [2]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3] 郑美云.剖宫产次数与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3,10(3):299-30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