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05 浏览次数:442次
作者:张世芬,徐梅梅 作者单位:合肥市妇幼保健院
【摘要】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 收集29例死亡孕产妇的资料,对孕产妇死亡原因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原因顺位是:产科出血、妊高征引起的并发症、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内科疾病;而2000年后,孕产妇死亡的原因顺位是: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妊高征引起的并发症。胎盘因素是导致产科出血而死亡的主要因素,3例子宫破裂均为私人诊所和乡医盲目试产和用药不当引起。结论 加大母婴保健执法力度、加强生产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的分级管理、 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妇产科医疗保健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对急重症的识别诊断救治能力,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分析
孕产妇死亡率不仅是衡量母婴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是反映妇女健康水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以及整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至2009年8月29例孕产妇死亡病例的情况,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1986年1月至2009年8月死亡的29例孕产妇病例。孕产妇死亡是指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死亡者,不论妊娠时间和部位,包括计划外妊娠,但不包括意外死亡。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死亡的孕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孕产期保健、死亡原因、分娩地点、死亡地点、妊娠结局等情况,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措施。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我院1986年1月至2009年8月住院分娩人数为73 896人,死亡孕产妇29例,孕产妇死亡率为39.24/10万。其中,1986年1月至1989年12月住院分娩8 800人次,死亡7人,死亡率为79.55/10万;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住院分娩23 480人次,死亡11人,死亡率46.85/10万;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住院分娩41 616人次,死亡11人,死亡率为26.43/10万,近10年的死亡率低于本省的28.75/10万。29例死亡孕产妇年龄最大的39岁,最小的20岁,平均29.2岁。其中居住在农村的孕产妇21例,占72.4%,居住城镇的8例,占27.6%。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7例,初中14例,高中以上5例。孕产史:初产妇15例,经产妇14例;初次妊娠8例,占27.59%,2~9次妊娠21例,占72.41%;3例是计划外妊娠,占10.34%。
2.2 孕产期保健情况
孕产妇在孕期未做产前检查的5例(占17.3%),做1~2次产前检查的7例(占24.1%),做3~4次产前检查的11例(占37.9%),做5~6次产前检查的5例(占17.3%),8次以上的1例(3.4%)。
2.3 产时情况
分娩时间:早产7例,足月产20例,过期产2例。分娩地点:在本院分娩19例(其中包括在私人诊所试产致子宫破裂1例,胎盘早剥1例),1例未临产死亡;在外院分娩7例,其中4例在县级医院分娩,3例在乡镇医院分娩,另有2例在乡镇医院(瘢痕子宫)和私人诊所(米索前列醇)试产致子宫破裂,未娩出胎儿就死亡的。分娩方式:经阴道顺产14例,剖宫产12例。妊娠结局:活产18例,死胎2例,死产9例(包括3例未娩)。(见表1)表1 29例死亡孕产妇分娩时间、地点、方式、妊娠结局(略)
2.4 孕产妇死亡情况
死亡时间:1例产前死于围生期心肌病,2例产时子宫破裂未娩出胎儿就死亡,其余26例为产后死亡。死亡地点:1例转院途中死亡,1例转外院死亡,其余27例均死亡在本院。死亡原因:29例死亡的孕产妇中25例死于直接产科原因,占86.2%,其中与妊高征有关的12例,产科出血15例(其中有5例与妊高征并存),子宫破裂3例,羊水栓塞3例。4例死于间接产科原因,占13.8%,其中妊娠合并心脏病2例,产褥感染1例,脑血管瘤1例。(见表2)表2 29例死亡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略)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组资料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00年后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几乎每年均有孕产妇死亡,孕产妇死亡虽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要控制孕产妇死亡,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我们妇幼保健部门和妇产科医护人员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3.2 死亡原因与变化趋势
本组资料中孕产妇死亡的的主要原因是直接产科原因。1986~1999年间,孕产妇死亡的原因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起的并发症为首位,产科出血为第二位;2000~2009年间,产科出血为首位,羊水栓塞为第二位,而胎盘因素是引起产科出血并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说明近10年来孕期保健工作取得实效,但医疗救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3 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孕产妇死亡受个人、家庭、社会、医疗资源与保健服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3.1 技术原因
本组资料中除3例羊水栓塞、1例脑血管瘤破裂为不可避免死亡外,其余均存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的知识不全面与医疗技术水平低下,经验不足,治疗不恰当,失去了抢救时机造成死亡。
3.3.2 条件因素
私人诊所和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设施简陋,无血源,产科急救能力较差,虽有转诊制度,但受经济利益驱使,普遍存在有对高危孕产妇截留现象,出现急危重症时,心存侥幸,往往转诊不及时或转诊不能一步到位而耽误了抢救时机[1]。特别是私人诊所缺乏转诊交通工具,急救能力更差。加之农村边远地区交通不便,抢救不及时,造成死亡等。本组资料有私人诊所接生,盲目试产致子宫破裂、胎盘早剥,瘢痕子宫在乡镇卫生院试产,子宫破裂等致孕产妇死亡。
3.3.3 个人原因
农村孕产妇及其家属文化水平低,孕产期保健意识淡薄,再加上经济原因和落后的生育观选择在私人诊所分娩,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致使母婴死亡。本组资料中21例为农村孕产妇,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下,其中3例是文盲;5例孕产妇从未做过产前检查,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率仅为20.7%;3例计划外生育。
3.4 干预措施
3.4.1 提高业务水平
本组资料及国内外的报道均显示,大多数孕产妇的死亡在创造条件下是可避免的,因此,各级医疗机构的产科医务人员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产科医师对高危妊娠的识别处理能力和产科急救能力。严格遵守产科诊疗常规,防止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子宫破裂等。而降低产科出血死亡的关键是积极处理引起出血的原因,防止继续出血,及时补充血液,维持血液循环[2]。因此,正确处理好产程,掌握好剖宫产指征,提高产科出血的救治水平,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3]。
3.4.2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加强孕产妇管理工作,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普及围生保健知识,杜绝计划外妊娠,提高妊娠妇女的孕期检查率及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能力,扩大保健覆盖面,加强高危妊娠分级管理工作[4]。加强并规范产科质量管理与监督,加大母婴保健执法力度,规范母婴保健市场管理,加强产科服务人员的思想政治与专业技能教育,定期有针对性的强化产科危急重症和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培训,增强临床医师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与监护急救意识,做到保健与临床紧密结合,是控制孕产妇死亡的重中之重。
3.4.3 完善社会医疗救助机制
建立基层产科技术服务强化机制,积极鼓励基层产科医务人员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提高基层产科服务水平,增加医疗资源投入,改善县、乡镇医院产科服务条件,提高基层产科服务水平,注重转诊以及转诊途中抢救措施的落实,提高转诊抢救成功率。利用新农合与降消项目联合,落实贫困孕产妇医疗救助体系,解决孕产妇住院分娩费用负担,从而减少孕产妇在私人诊所分娩造成的死亡。
【参考文献】
[1]郑晓玲.125例孕产妇死亡分析.现代临床医学,2009,35(3):173-174.
[2]莫可良,伍芝萍,李葵丽.武宣县2003-2005年孕产妇死亡病例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44-45.
[3]张翠燕.上饶市29例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井冈山医专学报,2002,9(6):44-45.
[4]李莉,马新,张松卫,等.安徽省“降消”项目县85例孕产妇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