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蜂胶与冠心病心绞痛

发表时间:2012-03-07  浏览次数:442次

  作者:许妍妍,张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吉林 长春

  【关键词】 蜂胶,冠心病心绞痛

  蜂胶(propolis)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药理研究表明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改善血管的弹性和渗透性,舒张血管、清除血管内壁积存物,增强心脏收缩能力,并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蜂胶不仅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心脏药理活性(增强心脏抗心肌缺血的能力、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和缺血程度),且可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因而可以认为蜂胶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并从多个角度发挥其药理作用,可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1 蜂胶的组成

  蜂胶的化学组成复杂而独特,经过世界众多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蜂胶的化学组成基本可以归纳为二十类、二百余种单一物质,其中包括三十多种芳香酯,三十多种类黄酮化合物和硒、钙、锌、铁、锰、铜、锶、镁等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近二十种氨基酸,十余种芳香酸、蜂蜡酸类、萜类化合物、脂肪酸和脂肪酸脂,数种类固醇类、醇类、醛类、糖类、酮类化合物,还有多种酚类、甾类、酶类、维生素、烯、烃和其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有机化合物。蜂胶所含的各种有机物质中,含有多种类黄酮化合物是其一大特征,蜂胶的生物学、药理学及医疗功效主要与此有关。现已从蜂胶中分离鉴定的黄酮化合物包括白杨素、芹菜素、金合欢素、懈皮素、高良姜素、芦丁、山蔡酚、山蔡甲黄素、鼠李素、松属素等, 其中5′,7′-二经基-3′,4′-二甲基黄酮和5′-羟基4′,7′-二甲氧基双氢黄酮是蜂胶的特有成分[1]。

  2 类黄酮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2.1 结构:类黄酮是低分子量的多酚物质,黄烷是其核心骨架[2],类黄酮的基本结构具有3 个酚环分别用A 、B 、C环表示,根据C环构造的不同和有无羟基的结合等,就有黄烷、黄烷酮、黄酮、黄烷醇、黄烷酮醇、黄酮醇等分类见图1。

  2.2 化学性质:类黄酮的化学性质与其羟基化程度、聚合度、基团取代以及连接等有关[3]。在植物体内,类黄酮往往具有耐热、抗氧化、耐干燥、在中等酸度下稳定等特性,但是却容易被光破坏。引起类黄酮光降解或光反应的主要是短波长光,其光稳定性与C环C-3位置的性质有关,如果C-3位置不具备羟基或者羟基发生糖基化取代,那么整个类黄酮分子就比较稳定[3]。此外,溶媒的极性与惰性也能显著影响3-羟基黄酮的光稳定性,3-羟基黄酮的光分解还受到pH值的影响,采用α-、β-环糊精包衣,可大大提高3-羟基黄酮的光稳定性[4],这为类黄酮剂型的研制提供了思路。在水溶液中,毛地黄黄酮、黄酮醇-3-糖苷均能被紫外线降解,它们的相对光稳定性与氧化还原潜势有关。高浓度的槲皮素、山奈酚-7-葡糖苷的光稳定性比低浓度大些,这可能与分子间激发态质子迁移引起的能量消散有关。在铝离子存在时,5-羟基黄酮及其糖苷依然能够被紫外线所降解[5]。

  3 类黄酮的吸收与代谢

  研究表明,大部分口服给药的黄酮类化合物,在胃肠道内即发生代谢、吸收,进入体内的成分是其代谢产物而不是其原形成分,静脉给药,主要在肝脏里发生生物转化反应。黄酮苷在肠道中容易发生水解反应,而黄酮苷元在肝脏中易发生转化反应。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糖苷形式存在,Arts等研究表明糖基的不同是决定黄酮苷在人体内吸收程度的关键性因素,其可能的机制,目前主要有2种[6]:①小肠肠壁上皮细胞细胞膜的Na+依赖葡萄糖转运载体可能参与黄酮苷类化合物在体内的转运,但目前只有槲皮素-4′-β-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葡萄糖苷能被Na+依赖葡萄糖转运载体转运的报道[7],故此机制对于其他黄酮苷类化合物吸收是否起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②存在于哺乳动物小肠绒毛边缘的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参与水解一部分黄酮苷类化合物,Wilkinson等[8]和Sesink等[9]分别通过大鼠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证实了其在小肠中能够水解大豆苷和槲皮素-3-葡萄糖苷,并促进它们的吸收,故推测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可能对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吸收起重要的作用。大肠中存在大量的厌氧菌产生α-鼠李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内-β-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葡萄糖碳苷酶等多种糖苷酶参与水解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各种糖苷键,能水解O-糖苷以及C-糖苷,肠菌水解生成的黄酮苷元一部分被大肠直接吸收,另外一部分被进一步裂解,产生小分子酚酸类成分,后者吸收入血。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可将进入体内的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而最终排出体外,即具有生物转化作用,经消化道吸收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其消化道代谢产物都将经门静脉入肝脏进行代谢。

  4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4.1 病因:一般认为与长期进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缺少体力活动、超重或肥胖、患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吸烟、长期精神紧张有关与年龄、性别及遗传因素也有关。冠心病心绞痛的诱因有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饱餐、吸烟及气候变化等。

  4.2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和减轻心肌的耗氧,同时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5 蜂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其不良反应

  5.1 蜂胶对冠心病的防治作用:杨明等通过研究蜂胶总黄酮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发现[10]:蜂胶总黄酮能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心输出量,明显增加心脏指数和心搏指数,并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冠脉阻力和总外周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左室内压和左室舒末压则无明显影响,提示蜂胶总黄酮能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加心肌的供血供氧,降低氧的消耗,调节心脏供血供氧平衡,改善心肌代谢,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杨明等还通过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发现蜂胶总黄酮对实验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1-12]。HE染色组织形态学,与模型组比较,蜂胶总黄酮组的细胞形态有明显的改善,炎性细胞浸润也有减轻;电镜超微结构,蜂胶总黄酮组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与模型组相比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尤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测定血清中心肌三酶活性变化能反映心肌组织损伤情况,从各组心肌三酶均值水平来看,蜂胶总黄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细胞内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而SOD和MDA水平可反应氧化损伤的程度,本次实验蜂胶总黄酮可明显降低MDA含量,增强SOD活力,提示蜂胶总黄酮可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使内原性NO生成减少,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模型组比较,蜂胶总黄酮可明显增加NO含量。采用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模型,术后48 h测定血清中CK、LDH、AST活性发现,蜂胶总黄酮可明显减少梗塞面积和降低心肌三酶CK、LDH、AST活性,进一步为其减少大鼠心肌梗塞面积提供了依据;可对血淤模型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降低血栓的重量,缩短其长度,表明其可通过抑制血栓减轻心肌缺血;可明显降低血淤大鼠血液流变学中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和升高血沉,全血比黏度下降可降低外周阻力,增加组织血流量,减轻微循环血流淤滞,对改善心肌缺血可产生良好的作用。隋殿军通过对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蜂胶总黄酮的作用的研究发现蜂胶总黄酮经十二指肠给药能明显改善犬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对犬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力的升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磷酸激酶(CPK)活力的升高虽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

  5.2 不良反应:由于蜂胶的提取方法尚没有标准化,所以蜂胶毒性的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差异。Arvouet - Grand等研究发现,蜂胶提取物对小鼠口服的LD50>7340 mg/ kg[14 ],而Hrytsenko 的研究结果是:LD50为2050 mg/ kg ,LD100为2750 mg/ kg[15 ]。Ghisalberti 研究发现,猫可以忍受100 mg/ kg 蜂胶乙醇提取物的皮下处理[16 ] 。Dobrowolski 等对10 只小鼠(雌雄各半) 口服700 mg/ kg 的蜂胶,经过48 h 观察,没有发现小鼠死亡[17 ]。日本食品分析中心通过对产自巴西和中国的蜂胶乙醇提取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推断蜂胶经口服的LD50 是3 600 mg/ kg[18 ]。Burdock 用200~5 000 mg/ (kg•d) 大剂量口服试验,没有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但考虑到缺乏长期毒性研究,人类安全使用剂量应为1. 4 mg/ (kg •d) 或大约70mg/d[19 ]。虽然关于蜂胶毒性的报道及LD50不一致,但研究者一致认为蜂胶提取物的毒性很低,除了过敏反应,蜂胶在治疗方面没有不良反应。

  6 蜂胶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合并症多,在病变过程中,极易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常常是冠心病患者致死的直接原因。因此,冠心病的防治十分重要,故开发不良反应小且具有明显治疗效果的中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蜂胶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作用极为重要,其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蜂胶临床前毒理学研究及其是否能应用于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蜂胶的毒性低、不良反应小、价廉、服用方便, 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及治疗将进入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徐 颖,雷明吉,程 诚.蜂胶与蜂胶黄酮[J].食品工业,2005,26:18.

  [2] 王 龙,孙建设.类黄酮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S1).2003, 26:144.

  [3] Aherne SA,Nora MO.Dietary flavonols:chemistry,foodcontent,and metabolism [J].Nutrition,2002,18:75.

  [4] Tommasini S,Calabw ML,Donato P,et al.Comparative photedegradation studies on 3-hydmxy flavone:influence of different media,pH and light sources [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4,35:389.

  [5] Smith GJ,Thomsen SJ,Markham KR,et al.The photostabilitie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5 -hydroxyflavones,flavonols,their glycosides and their aluminium complexes [J].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Chemistry,2000,136:87.

  [6] Artsic,Sesink AL,Faassen-Peters M,et al.The type of sugar moiety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the small intestinal uptake and subsequent biliary excretion of dietary quercetin glycosides [J].Br J Nutr, 2004, 91: 841.

  [7] Arts IC,Sesink AL,Hollman PC.Quercetin-3-glucoside is transported by the glucose carrier SGLTI across the brush border membrane of rat small intestine[J].J Nutr,2002,132:2823.

  [8] Wilkinson AP,Gee JM,Dupont MS,et al.Hydrolysis by lactase phlorizin hydrolase is the first step in the uptake of daidzein glucosides by rat small intestine in vitro[J].Xenobiotica,2003,33:255.

  [9] Sesink AL,Arts IC,Faassen-Peters M,et a1.Intestinal uptake of quercetin-3-glucoside in rats involves hydrolysis by lactase phlorizin hydrolase[J].J Nutr,2003,133(3):773.

  [10] 杨 明,隋殿军,孙 红,等.蜂胶总黄酮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 24.

  [11] 杨 明,朱 姝,隋殿军,等.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 413.

  [12] 杨 明,隋殿军,孙 红,等.蜂胶总黄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梗塞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成药,2005,27: 1057.

  [13] 隋殿军.蜂胶总黄酮对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 31.

  [14] Arvouet - Grand A. Propolis extract. Part 6. Subacute toxicity and cutaneous primary irritation index [J]. Journal de Pharmacie de Belgique, 1993, 48: 165.

  [15] Gritsenko VI, Tikhonov OI, Priakhin OR. Study of the polysaccharide preparation, propolis [J] .Farmatsevtychnyi Zhurnal, 1977,32 : 92.

  [16] Ghisalberti EL. Propolis: a review [J]. Bee World, 1979, 60: 59.

  [17] Dobrowolski JW. Antibacterial, antifungal, antiamoebic,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pyretic studies on propolis bee products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991, 35:77.

  [18] 陈东海,闫德斌. 蜂胶的安全性:急性毒性实验[J] . 养蜂科技,1999, (3):29.

  [19] Karsten M. Propolis - current and future medical uses [J]. American Bee Journal. 2001, 141: 50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