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孕妇贫血的疗效及妊娠结局观察
发表时间:2011-04-13 浏览次数:387次
作者:常鸿 王其美 王勇 唐萍 作者单位:252601 山东省聊城市,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胶囊对孕妇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孕妇的妊娠结局。方法 治疗组150例孕妇缺铁性贫血采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胶囊治疗,完成4周以上测血液铁水平,对照组150例不用任何铁剂等药物治疗。同时评价母儿结局。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143例占95.33%,显效5例占3.33%,无效2例1.33%,总有效率98.67%(148/150)。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P<0.05)。结论 孕妇应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既能治疗贫血又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缺铁性贫血;疗效;妊娠结局
妊娠贫血是孕妇妊娠期较常见的合并症,其中以缺铁性贫血为主,有资料报道,发达国家妊娠期女性贫血患病率为10%~20%,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30%~40%[1]。贫血对孕妇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健康都存在者一定的影响,妊娠期贫血的发生以妊娠后3个月为多见,主要是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增加相对较少,出现妊娠期生理性贫血,妊娠期间孕妇对铁的需要量增大,而普通的饮食不能供给孕妇足够的铁。因此,缺铁性贫血是孕妇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目前,纠正贫血的方法主要是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而因其胃肠道不良反应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我们应用吉林省西点药业生产的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商品名:益源生)治疗孕妇贫血,疗效满意,无任何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和住院孕妇均有轻中重等不同程度贫血者,治疗组(n=150)中轻度贫血117例,中重度贫血33例;对照组(n=150)中轻度贫血120例,中重度贫血3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产妇。
1.2 诊断标准[2] (1)妊娠期贫血分度标准:轻度贫血:红细胞(RBC)(3.0~3.5)×1012/L,血红蛋白(Hb)91~100 g/L;中度贫血:RBC(2.0~3.0)×1012/L,Hb 61~90 g/L;重度贫血:RBC(1.0~2.0)×1012/L,Hb 30~60 g/L;极重度贫血:RBC≤1.0×1012/L,Hb≤30 g/L;(2)新生儿窒息评价标准: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为窒息,1 min Apgar评分≥7分为正常;(3)新生儿体重评价标准:低出生体重儿(体重<2 500 g),非低出生体重儿(体重>2 500 g)。
1.3 疗效判断标准[2] (1)临床痊愈:Hb>100 g/L,RBC>3.5×1012/L,临床症状消失;(2)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贫血程度分度改善2度以上;(3)无效:临床症状及贫血程度分度无改善。
1.4 后出血量的测定 胎儿娩出后用容积法和计量法测量产妇的产后出血量。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孕妇服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吉林省西点药业,批号:20100116),3次/d,4片/次,1个月为1个疗程,如服3个月无效者停药,不加服其他药,于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测Hb、RBC计数,血清铁蛋白测定。对照组口服一般铁剂,观察并记录贫血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等及改善后母儿结局。
1.6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妇贫血治疗疗效 服药治疗后患者头晕、乏力、嗜睡、倦怠 、面色苍白等症状明显改善,并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总有效率98.67%(148/150),在治疗过程中,经观察无不良反应。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测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妊娠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测定比较±s
治疗效果
RBC(×1012/L)治疗前治疗后
Hb(g/L)治疗前治疗后
网织红细胞(%)治疗前治疗后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量(pg)治疗前治疗后
有效(n=148)2.70±0.323.44±0.54*88±7100±6*0.88±0.171.08±0.18*24.1±2.826.3±2.4*
无效(n=2) 2.80±0.242.82±0.2588±789±60.83±0.180.84±0.1624.6±2.223.9±2.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 随着孕妇贫血程度加重,孕妇产后出血,妊娠高血压征,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孕妇妊娠结局比较n=150,例(%)
组别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低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
治疗组24(16.00)*8(5.33)*2(1.33)*3(2.00)7(4.67)*
对照组49(32.67)21(14.00)17(11.33)12(8.00)18(12.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性营养缺乏病之一,贫血将直接影响胎儿及孕产妇的身心健康,严重将导致孕妇和胎儿的死亡。本次对接受治疗孕妇及未治疗孕妇进行比较,其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均有一定的影响,妊娠缺铁性贫血的危害性极大,研究显示孕妇缺铁性贫血可导致早产、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增加及围产期病死率增加[3-5],同时也使孕妇的产科并发症增多[6]。
孕妇贫血对妊娠并发症的影响:缺铁和贫血可通过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增加妊娠高血压的危害性[7],本次研究显示贫血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如不及时纠正,因胎盘或子宫蜕膜缺氧致使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发生增高外,还可引起子宫收缩不良,而致产后出血。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可能会导致分娩时大出血,增加产妇围产期死亡的危险性。本研究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孕妇贫血对新生儿的影响:母体血红蛋白浓度与低出生体重(LBW)及早产确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研究都得出共同的结论:极低体重儿及早产儿其母亲血红蛋白浓度低于现行的孕妇贫血的界值[8],本次研究表明中重度贫血明显增加了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凡是影响到胎儿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原因都有可能造成胎儿的缺氧,本次研究发现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随着孕妇贫血程度加重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中重度贫血的孕妇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性增大,可能由于孕妇贫血加重,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影响血液中氧的输送,导致胎儿缺氧造成新生儿窒息的危险性增强。
鉴于以上不良并发症,医务人员对待贫血的孕产妇已引起一定的重视,对孕期及产褥期用药的依从性有待提高,部分孕妇认为妊娠及哺乳期用药对胎儿及婴儿有害并能影响乳汁分泌等,也有部分因为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停用,导致孕产期贫血的用药率不高。孕期贫血不仅影响产后贫血的发生,而且孕期贫血越重,产后贫血越不宜恢复。而临床应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胶囊治疗缺铁性贫血无胃肠道反应症状,治疗中大多数患者普遍反映,服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胶囊后体力恢复快,食欲增加明显,产后恢复快,提早进行母乳喂养,且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及恶露排出,减少阴道出血,推迟月经来潮,因此可以减少铁丢失,对母儿均有利。
妊娠贫血属中医“气血虚弱”范畴,是由于失血过多,新血未生,或脾胃虚弱,生血不足,或久病不愈,营血消耗过多所致,治则以补血为主,但气与血互为资生,气虚无以生化,血可因之而虚少,故补血与益气并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的组份为:硫酸亚铁50 mg,叶酸1 mg、干酵母、当归、黄芪、白术等,本药为铁元素补充剂,铁作为造血原料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剂红细胞成熟,当归、黄芪、白术具有补脾益气、补血生血的作用,干酵母可减轻铁剂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经我们临床观察150例妊娠贫血患者服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后有效148例,无效2例,服药时定期作检查,Hb及RBC上升明显,因此,孕妇应用此药既能治疗贫血又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建飞.孕妇贫血状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5,20:33233324.
2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2164.
3 Breymann C.The use of ironsucrose complex for anemiain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 umperiod.Semin Hematol,2006,43:2831.
4 Scholl TO,Hediger ML,Fischer RL,et al.Anemia vs iron deficiency:increased risk of preterm delivery in a prospective study.Am J Clin Nutr,1992,55:985988.
5 Lops VR,Hunter LP,Dixon LR,et al.Anemiainpregnancy.Am Fam Physician,1995,51:1189.
6 李诗兰,武淑英,王凯燕,等.妊娠期贫血原因分析及贫血对母婴的影响.临床血液学杂志,1994,7:54.
7 Brabin BJ,Hakimi M,Pelletier D.An analysis of anemia and pregnancyrelated maternal mortality.J Nutr,2001,131:604615.
8 Pollitt E.The development and probabilistic nature of the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 children.J Nutr,2001,131:66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