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神经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3-17 浏览次数:382次
作者:赵园园 王颖 马秋娥 王素利 齐建英 作者单位:054000 河北省邢台市,河北省民政总医院妇产科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神经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治疗组采用穴位神经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妇乐冲剂疗法,治疗8周后2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4%和70.3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神经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盆底肌锻炼;穴位神经电刺激;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为育龄妇女的常见疾病,发病率占成年女性的1%~2%,病情较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对门诊收治的5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穴位神经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疗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8例患者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并进行症状评分。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治疗组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5±7)岁;病程5~51个月,平均(12±9)个月。对照组年龄22~45 岁,平均年龄(34±7)岁;病程4~50个月,平均(12±11)个月。2组年龄、病程、症状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①穴位神经电刺激:使用韩氏穴位电刺激仪(南京济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治疗。将自粘电极一对放置于子宫穴(任一侧)和中极穴,另一对电极放置于左侧下肢的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刺激参数为2/100 Hz疏密波、交替输出。刺激强度为10~30 mA,30 min/次,8周为1疗程。经期暂停治疗。②盆底肌锻炼:患者侧卧于床上,双下肢屈曲,医生戴一次性手套,食指涂石蜡油,轻插入患者阴道2 cm,嘱其做阴道收紧与放松动作,类似于小便时中途故意中断尿流的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 s,然后放松,连续做15~20 min,2~3次/d。逐渐增加肌肉收缩次数及收缩强度,逐步从收缩肌肉3 s到10 s以上。8周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治疗。
1.2.2 对照组:口服妇乐冲剂(宝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次2小包,2次/d温开水冲服。在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服用,至下次月经来潮停药,连用2个月经周期。
1.3 观察指标
2组均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每例患者分别参照《国内外最新疾病诊疗标准》行症状评分,症状评分标准: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下腹、腰部酸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1分;低热疲乏,1分;经期腹痛,1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B型超声检查均恢复正常,评分为0;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降低2/3以下;好转:症状、体征、B型超声检查均有减轻或改善,治疗后评分比治疗前降低1/3以下;无效:治疗后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1个疗程。从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PID系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发生的慢性炎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以疼痛、盆腔包块、不孕等为主要表现,症状复杂多样,常反复发作,其中疼痛是其首要症状,临床多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于劳累、月经前后及性交后加重,反复发作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行为状态及躯体功能,也显著影响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的目的为缓解疼痛、缩减或消除盆腔包块,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PID多迁延不愈,单一疗法效果差,应强调综合治疗和长期治疗。针刺能改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炎作用,同时针刺能引起局部副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网络增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之营养状态,活跃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有利于炎性物的吸收及移除,具有显著的止痛作用,从而有利于炎症包块之吸收和消散,松解粘连。穴位神经电刺激疗法是将电刺激疗法与针灸穴位相结合,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方法。以刺激穴位为基础,将电极放在穴位上,通过透穴电流起作用,以其特定的频率和波形刺激相关穴位,既可兴奋粗纤维在脊髓关闭疼痛闸门,减少疼痛信息向中枢的传递,又能有效地促使中枢的不同脑区释放阿片肽类及其他神经化学物质,阻滞中枢神经细胞对外周传入的疼痛信息的感受,快速提高全身的抗痛能力[2]。在穴位选取上,使用中极、子宫穴、足三里及三阴交穴,中极位于下腹部,为膀胱募穴,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交会穴,为人身元气之根,可补益肾气,调摄膀胱气机。可通调冲任之气,活血止痛;足三里可健脾化湿;三阴交及子宫穴为治疗妇科病的要穴[3]。足三里、三阴交有补脾益肾和扶正固本之功效。诸穴相配,加上低频脉冲电流的持续刺激,利用针电两种刺激相结合,能代替人做较长时间的持续行针,能增强针感,比较容易控制刺激量,且采用疏密波,可起到兴奋效应,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调整人体组织神经功能,调畅气血,改善内环境[4]。
穴位神经电刺激可以快速、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长期使用可以减弱它的疗效。与针刺或电针相比,穴位神经电刺激电极不刺入机体,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无皮肤过敏现象出现,没有皮肤损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因而在临床上更易为患者接受。
盆底肌锻炼是指患者通过自主、反复的盆底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肉张力,增加尿道阻力,恢复松弛的盆底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盆腔充血症状[5],增强局部新陈代谢,使代谢产物及炎性产物排泄加快,从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提高再生能力,改善免疫功能,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抑制细菌生长,使增生和粘连的结缔组织溶解、吸收,从而起到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促进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提高组织抗感染能力,同时可帮助炎症吸收,松解粘连,软化瘢痕,减少炎性渗出,加快子宫直肠部积液吸收,减轻疼痛。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单纯的盆底肌锻炼达到症状消失所需时间较长,且症状消失后需坚持治疗直至条件反射牢固建立,患者不易坚持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单纯的盆底肌肉锻炼在部分患者中效果欠佳。
穴位神经电刺激与盆底肌肉锻炼的联合应用,弥补了穴位神经电刺激长期应用疗效降低及盆底肌肉锻炼起效慢的缺点,避免了长期应用口服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敬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03.12311233.
2 韩济生主编.针刺镇痛原理.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社,1999.79143,115.
3 陶红星,谷风.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9,28:375376.
4 张敏,孙伟,崔薇,等.电针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48150.
5 王蔼明,陈裔英,乔晋琳,等.盆腔医疗康复体操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9,24:83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