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2-28  浏览次数:397次

  作者:张健,赵连浩  作者单位:中国水电十三局医院,山东 德州

  【摘要】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5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均为不规律口服降脂药,患者门诊随访1次/月,随访18个月,1次/3个月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两组患者血脂变化、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持续7 d以上,但可转为窦性)或永久性房颤(持续性,不转为窦性)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长期应用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血脂

  心房颤动(房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0%~15%,通常会增加病死率和脑梗死的发生率。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Ⅰ级和Ⅱ级预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其非调脂作用也对改善心脏疾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1]。本研究旨在了解他汀类药物是否能有效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再发率,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51例,男31例,女20例,既往无房颤史,住院后心电图记录证实为阵发性房颤,经过治疗,于房颤发作7 d内终止。

  1.2 方法

  将上述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3例,男/女为15/8,平均年龄为(58±7)岁]和对照组[28例,男/女为16/12,平均年龄为(58±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临床资料、治疗方式的选择、心肌梗死范围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住院后即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1次/晚,顿服,出院后长期服用。对照组患者均为不规律口服调脂药,服药总时间少于1个月。上述患者门诊随访1次/月,随访18个月,1次/3个月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如患者出现心悸等症状,随时来医院就诊,做心电图检查。

  1.3 观察指标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持续7 d以上,但可转为窦性)或永久性房颤(持续性,不转为窦性)的发生率; 缺血相关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冠心病恶化需住院治疗、心源性死亡、脑卒中。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采取t检验。缺血事件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心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1 血脂变化

  见表1。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分组

  血脂(略)注:*组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治疗后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

  2.2 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 见表2。

  2.3 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

  见表2。表2 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及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例(略)注:*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18%)明显低于对照组(39%),P<0.05;#治疗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21%)明显低于对照组(43%),P<0.05;△其中持续性1例,永久性1例;△△其中持续性1例,永久性3例。

  3 讨论

  本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疗效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常规应用阿托伐他汀,不仅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且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进而降低了缺血事件的发生。其机制分析如下:心肌梗死时发生房颤,可能与心房充盈压增高、心房牵拉有关[2]。由于他汀类药物能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不仅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而且使细胞合成辅酶Q10发生障碍,抑制心肌细胞线粒体中三磷酸腺苷的产生,抑制能量代谢,从而影响心肌收缩功能,导致心房压力负荷改变,推测这可能是阿托伐他汀减少房颤发生的原因之一[3];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斑块中的脂质,从而起到稳定斑块[4]、减少缺血事件再发作用,改善心肌缺血,使心肌细胞复极更均一,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C反应蛋白[5,6]和抑制炎症因子,对自主神经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以及心脏的传导;通过直接影响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进而减少房颤并发症的产生[4]。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的患者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益处,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孙瑜,柏愚,赵仙先.他汀类药物的调脂外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1:7880.

  [2]张晶,陈彦玲,杨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3.

  [3]徐浩,王安才,杨解人.阿托伐他汀改善心室重构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5:6.

  [4]赵翠花,程冠昌,万琪琳.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和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4.

  [5]Ross R. Atherose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9,340:115126 .

  [6]黄祖敏,王瑞烈,梁昌强,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C反应蛋白的干预作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