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并阿斯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28 浏览次数:445次
作者:卓朝贵 作者单位:安陆市普爱医院,湖北 安陆
[摘 要] 目的:总结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例,以时间分为两组1994年10月至2000年10月,分别比较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例占总住院的百分率、男/女比率、平均年龄、重症心肌炎发病率以及重症心肌炎患者年龄、诱因、心电图特征、血钾变化、误诊率、治疗和预后的分析。结果:B组比A组发病率明显升高,重症心肌炎发病显著增加,二组均提示,病毒性心肌炎男性患者较女性高,且以青年为主。早期误诊率高达87.5%,以癫痫、脑炎为主。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是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重度以上AVB发生率50%,早期起搏治疗对预后起关键性作用。结论:现阶段加强对病毒性心肌及严重并发症的认识是必要的,及时纠正低钾血症、复律、起搏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阿斯综合征;起搏;电复律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由于病毒性心肌炎早期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测缺乏特异性,给临床早期诊断造成一定困难,导致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上升,特别是并发阿斯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时正确诊断和治疗对预后有重大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99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入院,符合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1.2 分组 将所有病例按时间分为A、B两组,A组为1994年10月至2000年10月,B组为2000年10月至2006年10月。
1.3 测定指标 比较两组平均年龄、男女比例差异均无显著性,对比两组中占住院总人数百分率及重症心肌炎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对重症心肌炎患者的相关临床因素、实验室检查、误诊诊断、治疗与预后的比较。
2 结果
2.1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基本情况 见表1。
表1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基本要素和发病规律(略)
注:1.B组比A组发病率明显升高,重症心肌炎发病显著增加。2.两组结果显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且以青壮年患病为主。
2.2 B组中8例重症心肌炎相关临床表现及检查比较 见表2。
2.2.1 患病的诱因 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者、肠道感染者、原因不明等。
2.2.2 临床观察指标 心功能衰竭(HF)、脑供血不足者(AS)、心肌酶谱升高符合急性心肌炎者(+)反之(-),电解质以血钾为主正常值(3.55 mmol/L~5.50 mmol/L)。
2.2.3 常见的误诊项目 癫痫4例,脑膜炎2例,眩晕症1例。
2.2.4 心电图表现 室性早搏(PVC)、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AVB)。
2.2.5 电复律者、起搏的远期预后随访[2] 以无需永久起搏,心室腔无扩大者为一级;心室腔显著扩大心力衰竭需要起搏者为三级;两者之间为二级。
表2 8例重症心肌炎相关临床表现及检查比较(略)
注:1.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阿斯综合征发生率87.5%,比心功能不全高62.5%。2.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3.早期误诊率以癫痫、脑炎为主,高达87.5%。4.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是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5.重度以上的AVB发生率50%,早期起搏治疗对预后起关键性作用。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源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有2个方面[3];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增殖引起心肌损害、功能障碍;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引起心肌损害。另外病毒产生毒素导致纤维溶解坏死、水肿变性及细胞浸润,因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的药物在临床普及和应用,由于早期缺乏心肌活检和实验室分离病毒的直接证据(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查、心内膜心肌活检等),且成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分离出病毒的阳性率较低,与诊断的相关性不大,给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及时的诊断带来困难,故常漏诊和误诊。如何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及时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8例患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误诊,以癫痫、脑炎为主,误诊原因主要是对其认识不足,未能及时检查,特别是心电图、心肌酶谱、电解质较为关键。在临床中,尽管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较为少见,但其发病率仍高达病毒性心肌炎总数的19.03%[4],且多以心脏外为首发症状就诊,常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发热等胃肠道症状,起病急剧、凶险,常于短时间内病情变化,甚至发生猝死。结合治疗体会,我们认为在积极纠正电解质的紊乱,适时电复律、早期起搏治疗对重症患者预后有极为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指标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J].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1999,27(6):405.
[2] 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63.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1343.
[4] 甄胜西,周惠云,王学忠.重症病毒性心肌炎[J].罕少疾病杂志,2004,11(4):3738.
[5]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72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