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心脏停搏心肺脑复苏后的康复对策

发表时间:2012-02-27  浏览次数:425次

  作者:罗巍  作者单位:410016 湖南长沙,马王堆医院(△通讯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CA心肺脑复苏后的康复对策。方法 分析我科17例CA患者心肺脑复苏后所实施的康复治疗措施。结果 生存1年以上者8例,其中1例生存16年。康复的具体有效措施实施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结论 维持循环稳定、支持呼吸等综合性心脏康复方案是CA心肺脑复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脏停搏,心肺脑复苏,康复

  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CA)心肺脑复苏后的有效康复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顺利康复,及早回归家庭与社会至关重要。本文通过17例CA心肺脑复苏的患者所实施的康复治疗,探讨其综合性康复治疗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89年8月~2007年11月间我科收治并发CA的患者17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46~86岁,平均(66.47±11.65)岁。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5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诊断标准:CA的诊断依据: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及心音消失,心电图显示为心室颤动,心室停搏。

  1.2 方法 CA以后心肺脑复苏实施的具体措施:(1)维持循环稳定;(2)支持呼吸;(3)监测血液生化,心肌酶指标,动脉血气分析,维持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4)控制心律失常;(5)预防继发感染;(6)营养支持;(7)并发症的防治;(8)基础疾病的治疗;(9)心理调节与运动训练;(10)预后。

  2 结果

  17例CA患者心肺复苏后48 h内死亡2例,1周后死亡2例,1年内死亡4例,生存1年以上者9例,其中1例生存16年。

  3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男,61岁,离休干部。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住院。住院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电除颤3次,胸外心脏按压,抗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后心肺脑复苏成功,恢复日常生活,生存16年余。

  病例2:患者,男,58岁,农民。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于2005年10月第一次住院。在住院中突发CA,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2次,心肺脑复苏成功。住院2周后出院在家服药定期随访。患者1年后在家打麻将时,再发CA,被急送至我院抢救,住院中因阵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反复发作先后电除颤16次,经抗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后心肺脑复苏成功,恢复日常生活。

  病例3:患者,女,73岁,退休干部。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于2005年10月住院。患者在发生心绞痛后被急送至病房病床时发生CA,即予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3次,经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后经脑复苏、抗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后顺利康复,恢复日常生活。

  4 讨论

  目前CA和心肺脑复苏仍然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国内外的心血管专家长期以来致力于本领域的研究,以期寻找最佳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致残率[1]。CA心肺复苏后,由于各重要器官受到严重缺氧的损害,其功能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尤其是脑功能的恢复更为缓慢。心脏复苏后处理措施不力,脑复苏则更加困难,故应全面考虑,进行综合治疗,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4.1 维持循环稳定 心脏复跳后,因复苏时应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常有短暂的血压升高,心动过速,若血压过高可引起左心衰竭等并发症,必要时可用短效血管扩张药,以降低外周阻力而使血压下降。复苏后血压偏低,可因原有血容量不足或心脏受缺氧损害而收缩力减弱,使心排血量下降。根据中心静脉压、血压、尿量选用温和缩血管药物,以达到强心和保持血管张力的作用,由于血管收缩药对脑血管亦有影响,故不宜长期应用,在循环趋于稳定不再发生脑缺氧后,应逐渐减少用药量直至撤药。

  4.2 呼吸支持 部分患者心脏复苏后自主呼吸很快恢复,无需机械通气。对呼吸未恢复的患者需进行持续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当自主呼吸恢复后仍需持续进行,直至患者神志完全清醒,方考虑撤除呼吸机。

  4.3 CA心肺脑复苏后动态监测血液生化指标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正常的血液成分,电解质浓度,血浆渗透压以及正常的血气,对保证重要器官的恢复和机体的正常能量代谢是必不可缺的条件。

  4.4 CA心肺脑复苏后心律失常的处理 复苏后如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应及时处理,否则会导致循环不稳定和再次CA发生。对频发、多源性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选用胺碘酮、利多卡因,或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出现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时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

  4.5 预防感染 CA心肺脑复苏因胸外心脏按压过程中有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等因素可致肺部感染,可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4.6 加强营养支持 对复苏后因昏迷而不能进食患者,应注意水、电解质及热量的平衡,给予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对昏迷患者,可留置鼻饲管以补充营养。

  4.7 并发症的防治 在患者复苏过程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易发生肋骨骨折、电除颤时皮肤灼伤,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应做相应处理。复苏后患者可发生与气管插管有关的并发症,常为机械性阻塞如插管过深,导管扭曲,套囊充气过度压迫或滑出阻塞管口所致的缺氧和呼吸障碍,还可因气管插管放置时间过久而压迫喉头,致声带瘫痪,声嘶,或压迫气管后因局部水肿造成窒息,或喉部损伤后发生肉芽肿而致声嘶等。做气管切开的患者,局部出血,感染及溃疡等并发症,积极治疗,并加强基础护理。

  4.8 心理调节与有氧运动训练 心理因素在CA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在复苏后的康复过程中同样起重要作用。CA患者在心肺脑复苏后多伴有情绪悲观或激动,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因素,会使患者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的发生,患者往往长期卧床不起,因此,在近期康复要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密切配合和良好的沟通,及时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消除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在情感上给予支持、鼓励,使患者保持心理上的相对平衡。指导患者重新调整体力活动以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活动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运动处方,循序渐进以提高心脏耐氧能力。住院期运动康复方案推荐为三个阶段的方案:(1)ICU阶段,为低强度运动,如床上简单的上下肢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进食、个人卫生等;(2)病房阶段,运动强度渐增至2~3 METs,如床边大小便、室内行走;(3)出院前阶段,为出院后在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作准备,并根据患者身体康复状况,进行评定。对恢复生活及工作和有关疾病的指导,应在专科医生、康复医生及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其中疾病指导应包括原有疾病的治疗,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对家庭或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为保证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远期康复治疗应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许多实验研究与临床资料表明:心理障碍、情绪应激是触发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与室颤和心源性猝死的心肌电稳定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2],改变行为类型,纠正心理障碍,减少心理应激是降低CA发生率的重要治疗措施[3]。因此,为CA心肺脑复苏后的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调节及适量的康复训练等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可使患者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

  4.9 预后 CA心肺脑复苏后的患者其预后取决于以往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原有疾病的严重程度、心脏功能状况、血压、复苏过程中及复苏后缺氧程度及其持续的时间等诸多因素。特别强调,当前CA患者初始表现的心室颤动心律很快衰减转为心室静止,或者一开始就表现为无脉性心电活动或心室静止。单纯强调除颤已不适用于当前CA的抢救,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持续时间和人工通气在当前的复苏中实现出其和除颤同等的重要性[1],综合处理好患者的相关问题,降低危险因素,以达到康复的目的,提高生存率,减少残疾率。

  【参考文献】

  1 Wanchun Tang,方向韶.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7-9.

  2 杨菊贤,蔡文玮.心理应激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2,4(1):1-3.

  3 王丽君,李媛.心理、情绪、应激与心搏骤停.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3):292-29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