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中药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6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5-14  浏览次数:458次

  作者:俞菊红 蒋益群 楼玲芳 作者单位: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中医医院

  【关键词】 子宫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主要症状有慢性盆腔疼痛、痛经、性交痛和经期肛门坠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本病尽管已采用了药物和手术等多种治疗,但均未真正起到根除病变的作用,也未取得持久消除症状的结果,作者采用扶正化瘀汤预防EM复发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2年9月至2004年9月门诊治疗因患盆腔子宫内膜异位患者120例;行姑息性手术,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EM,术后即行预防性用药,患者自愿配合治疗及观察。按照1985美国生殖学会(AFS)提出修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进行分期。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平均年龄(28.0±6.2)岁。治疗组轻度20例,中度25例,重度15例。对照组轻度21例,中度26例,重度13例。两组患者年龄、EM分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益气温肾、活血化瘀方剂。基本方药:党参19g,川桂枝12g,黄芪、仙灵脾、桃仁、丹参、赤芍、酒元胡各15g,制乳没各6g,京三棱、失笑散(包煎)、路路通各10g。并可随证加减;兼有口苦、白带黄、苔黄腻者可加用蒲公英、败酱草。经期可加用益母草活血通经。1剂/d,头汁灌肠,二汁口服,连续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从月经第1天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mg,连服6个月。治疗期间避孕,停药6个月复查。

  1.3 复发的判断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盆腔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尤其对轻型或复发内异更为准确可靠,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患者不愿接受二次手术。目前诊断只能靠患者自觉症状为参考,阳性体症为诊断依据,B超显示结果决定病变部位和性质。患者有盆腔疼痛并查到盆腔触痛结节,B超显示附件囊性包块、壁厚粗糙、回声欠均或呈囊实性、内液稠者则诊断为卵巢内异囊肿复发。作者根据患者下列情况加以比较:(1)症状:痛经、下腹痛、性交痛。统称为慢性盆腔疼痛。(2)妇科检查:盆腔痛性结节、附件包块。(3)B超扫描附件包块。(4)血清CA125水平。

  2 结果

  治疗组盆腔疼痛6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4例可触及后穹窿质硬痛性结节,1例触及附件包块(直径<5cm)。对照组12例触及痛性结节,5例触及附件包块(直径均<5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采用PV-6000型彩色超声疗断仪,于月经第5天监测。治疗组1例提示:卵巢囊肿直径<5cm。对照组5例提示:卵巢囊肿直径<5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CA125水平:治疗组(35±7.2)KU/L,对照组(36±7.2)KU/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EM属中医学的“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瘕”等范畴。病机为气血失调、瘀血阻滞、积久成。本方剂中党参、黄芪扶助正气,气旺以促血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有增加机体免疫力的作用[2]。以桂枝、仙灵脾,温肾通阳,使瘀得温而行;桃仁、丹参、赤药、制乳没、京三棱,活血行瘀,软坚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这类药有改善血液粘度,抑制盆腔结缔组织增生,防止盆腔内粘连的作用;酒元胡、失笑散行气活血、止痛,气行则血行;路路通通络止痛。诸药合用,益气温阳,活血行瘀止痛,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疼痛,抑制包块形成,从而达到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目的。给药方式采取保留灌肠,药液通过肠壁直接渗透入盆腔,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柯应夔. 临床妇科学.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26.

  2 中药大辞典. 江苏新医学院,1986.1838~203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