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预测胎儿体重方法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0-05-10  浏览次数:402次

  作者:宋鸿碧 周鸿雁 徐海曦 雷后康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院 妇产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关键词】 胎儿体重 预测 触诊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出生体重是预测新生儿病死率的重要参数,产前准确估计胎儿体重对于选择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以获得良好的围产结局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8月以收治的孕产妇为观察对象,通过应用不同方法预测≥37孕周的胎儿体重,与新生儿实际体重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临床上实用且较为准确预测胎儿体重的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8月收治的孕产妇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排除羊水过多、羊水过少、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病例,共计入选135例。

  1.2 方法 通过四步触诊法测量所有孕妇宫高、腹围,按照公式估算胎儿体重。公式一:宫高×腹围+200(g)[1]。135例中接受B超检查的83例,由B超专业医师应用日本ALOKA SD 4000型超声测量胎儿双顶径,双顶径采用丘脑水平切面,此断面中线上应显示脑中线、透明隔及丘脑。研究对象均于B超检查后一周内分娩。采用双顶径估算胎儿体重公式有两个:公式二,900×双顶径-5 200(g);公式三,双顶径-6(g)[2]。

  1.3 统计分析 根据三个公式分别预测出胎儿体重,并与出生后实际体重比较,按凌萝达[3]提出的新生儿实际出生体重与预测体重相差±250 g为符合。应用SPSS 10.0计算三个公式预测胎儿体重与新生儿实际体重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35例孕妇年龄20~40岁,平均28岁,妊娠259~291 d,平均妊娠275 d。足月分娩新生儿实际出生体重2 500~4 300 g,平均3 273 g。公式一预测胎儿体重2 750~4 300 g,平均3 440 g。83例接受B超检查的孕妇,足月分娩新生儿实际出生体重2 750~4 300 g,平均3 300 g。按照公式二预测胎儿体重2 450~3 530 g,平均3 072 g。公式三预测胎儿体重2 500 g~3 700 g,平均3 192 g。不同预测方法与新生儿实际出生体重相比较,以四步触诊法预测胎儿体重符合率最高。

  2.2 预测胎儿体重与新生儿实际出生体重的相关性见表1。公式二、三的相关系数相等,并略高于公式一。表1 三个公式预测胎儿体重与实际出生体重的关系

  3 讨论

  产前准确预测胎儿体重对于选择分娩的时机、分娩方法以及获得较好的围生结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四步触诊法测量宫高、腹围来估算胎儿体重,不仅可以作为判断能否正常分娩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实施简单,经济实用,为大多数临床产科医师所常用。本研究显示,四步触诊估算法预测的胎儿体重与实际新生儿出生体重符合率最高(61.48%),Pearson相关系数为0.605,此法方便快捷,简单易行,适宜作为临床筛选应用。但是此法预测体重与新生儿实际体重之间的标准差较大,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测量中受孕产妇的身高、胖瘦、腹壁脂肪厚度、先露高低等多种因素影响,以致这种方法估计胎儿体重不够精确。

  目前,通过胎儿双顶径预测胎儿体重的公式较多,大多数均较复杂,难以记忆及推广,本研究采用的公式二和公式三预测符合率分别为54.22%和59.04%,预测的胎儿体重与新生儿实际出生体重之间的标准差均小于四步触诊法,应用于临床方便简捷,易于掌握。但是通过双顶径预测胎儿体重的两个公式的符合率仍然偏低,可能与妊娠晚期胎头入盆后,超声检测双顶径受到一定影响有关。

  国内有学者认为,胎儿肝脏大小、胎儿腹部皮下软组织、股骨长度、头围、腹围等因素与胎儿体重之间相关性更为密切[4~6],但在临床使用中计算公式复杂,实际操作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因此认为,本研究中的公式,简便易行,有利于临床初步预测胎儿体重,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

  [2]吕恽怡,崔丽杰.B超测定等三种方法估计胎儿体重的比较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7):558-559.

  [3]凌萝达,顾美礼.难产[M].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21.

  [4]张洪洋,刘亚芳,蒋惠竹,等.超声预测胎儿体重方法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7(22):3885-3387.

  [5]鹿卿,孙颖.超声测量胎儿腹部皮下组织厚度预测胎儿体重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6):450-451.

  [6]康岚,桂占吉,滕丽,等.B型超声测量胎儿生长参数预测胎儿体重[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3):185-18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