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对宫腔镜手术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0-05-04 浏览次数:408次
作者:马燕 刘岚,王久文
【关键词】 宫腔镜手术
近年来宫腔镜以其微创、直观、准确等特点,在妇科临床上被广大医患所接受,术前的超声诊断和术中的超声监测成为不可替代的辅助引导,为实施手术的妇科医生提供了较为详细准确的操作范围和尺度,避免了手术意外的发生。根据我院近年来宫腔镜手术患者的资料、术前超声检查情况及术中超声的监测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宫腔镜手术患者210例,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13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49例,子宫内膜息肉21例,子宫纵隔8例,宫内节育器异常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测量子宫大小、肌壁厚度、内膜厚度、肌瘤的大小及位置、瘤体主体位置、息肉样病变的大小及位置、子宫纵隔的长度、异常节育器嵌顿子宫的位置等。
1.2 设备 德国产蛇牌宫腔镜、膨宫仪,膨宫压力130mmHg;美国GE公司生产便携式B超机,探头频率3.5MHz。
1.3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参照夏恩兰等的报道[1],按照宫腔镜、B超联合检查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膀胱适度充盈以便于超声的监测,B超探头常规置于耻骨联合上方,采取纵切、横切、斜切的扫查方法,参照吴钟瑜编写的《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诊断标准[2];观察电切环操作的位置、尺度,指导手术医生的术中操作。
2 结果
210例患者,无一例穿孔,无术后感染。术后病理回报:黏膜下肌瘤140例,内膜增生过长51例,子宫内膜息肉19例。
3 讨论
3.1 观察子宫 当膨宫液将宫腔膨开时,通过适当充盈的膀胱透声窗,可以很好地分辨子宫的浆膜、肌壁、内膜以及肌壁间和膨隆向宫内的病变,此时超声医生需要测量肌壁的厚度、单侧内膜的厚度;判定病变的位置、大小,与肌壁、内膜的关系,隆向宫内的病变高度,同时还要注意膨宫压力的变化,观察子宫周围是否因膨宫压力过大、膨宫液经输卵管开口进入腹腔而致腹腔积存过多的液体。
3.2 监测电切深度 因为单极电切环在切割时产生的热量深度可达5mm,所以实际操作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注意切割范围内的子宫肌壁厚度,超声医生要提示手术医生的切割深度,避免因热效应而发生子宫壁穿孔,特别是对绝经后子宫肌壁厚度的测量尤为重要[3]。
3.3 黏膜下肌瘤的电切监测 有蒂的黏膜下肌瘤,提示术者瘤蒂的位置、切割的方向,切割时可见气泡及絮状物,切割面呈强回声。内膜息肉的手术方式同有蒂的黏膜下肌瘤。
无蒂的黏膜下肌瘤,可见瘤体的1/3~1/2位于肌壁内,瘤体1/3~1/2隆向宫腔,术中先切割隆向宫腔内的瘤体,一次切割厚度在3mm左右,由于电切环刺激子宫收缩,将位于肌壁间的瘤体部分挤向宫腔,使原来受压变薄的肌壁增厚,与瘤体分界更清楚,提示术者钳夹瘤体,切割肌瘤根部,切割面呈弧形强回声。
3.4 子宫内膜电切的监测 电切内膜的范围为内膜功能层、基底层及其下2~3mm的肌肉组织,以达到减少月经量、减轻痛经、人为闭经的目的。切割面仍为强回声,当切割深度在黏膜层时,形成的强回声带迅速消失;当切割深度达肌层时,强回声带约在切割后15~40min后逐渐消失。在子宫内膜电切时,超声的测量尤为重要,当强回声外缘达肌层深部时,应提示术者停止切割,以防穿孔。另外由于刺激性宫缩使膨宫效果减弱,内壁形成褶皱,造成漏切,此时超声医生要着重观察内膜切割后的强回声是否完整,以防止漏切。同时监测电切环的位置,防止其紧顶宫壁或使子宫穿孔。
3.5 子宫纵隔的电切监测 膨宫后观察纵隔的位置、长度及宽度,提示术者切割的方向、切割的尺度。当接近宫底时,要测量宫底肌壁与宫体肌壁的厚度,大体一致时,停止操作,防止伤及子宫底的肌壁层而穿孔,且使宫腔对称,防止变形。
3.6 异常节育器的取出 膨宫后提示术者,嵌入肌壁间的节育器位置,距浆膜面的距离,提示术者是否将节育器完整取出。
经验证明,宫腔镜术前的B超检查为手术医生提供了较好的诊断依据,是术者设计手术、实施安全操作的前提保证;术中的B超动态监测,为术者提供了更好的操作依据和安全保证,克服了单纯宫腔镜检查及治疗不了解病变与子宫肌壁关系的缺点,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宫腔镜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夏恩兰.妇科内镜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4-66,118-130.
2 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修订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331,350-358.
3 夏恩兰.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当代医学,2001,4:29-33.
作者单位: 1 150010 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超声科
2 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农垦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