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28 浏览次数:436次
作者:史党民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西方国家报道其发生率高达30%~50%,我国仅2.6%[1]。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及影响下肢功能,故术后预防、早期诊治十分重要,现对我院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5例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2001年6月我院进行全子宫切除术4326例,选择术后有下肢静脉血栓的15例为研究对象(血栓组);另选全子宫切除术后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2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术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分别对血栓组及对照组术前是否输血、应用女性激素、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体重等进行统计和卡方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输血 血栓组15例患者中,术前输血者11例,而对照组32例中有7例术前输血。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用女性激素 血栓组15例中,有7例用女性激素治疗妇科疾病。而对照组32例中仅有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血液检查 血小板计数术前两组无差异,而术后血栓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手术前后两组血小板计数情况
2.4 体重 血栓组15例中,超出标准体重20%者有12例,而对照组32例中有15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2.5 治疗及预后 对15例患者采取抬高患肢、绝对卧床、溶栓、抗凝及去聚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主要药物有: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潘生丁、阿司匹林等。治疗10天为一疗程。13例患者1个疗程痊愈,有2例患者2个疗程痊愈。
3 讨论
3.1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早在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了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至今这个理论仍受到普遍的公认。手术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液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和卧床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或处于被动松弛状态,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流速相对缓慢的静脉中,以瓣膜袋的流速最迟缓,所以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术中和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解减少。本组病例中有12例为左侧,3例为右侧,可能与右侧总动脉跨越左静脉使之受压有关。
3.2 术前输血患者 本组资料明显表明术前输血患者发生血栓的比例大大增加,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1)库血贮存时间长,血液中颗粒、细胞碎片多,血液黏度改变,促进血栓形成。(2)输血患者多为贫血,抵抗力差,术后抗感染能力差及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量下降,血流较慢。因此,这也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应用女性激素患者 本组资料表明术前应用女性激素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病例明显增多,两组对比有显著意义,术前止血常用女性激素,该类药物能够抑制抗凝血酶Ⅲ和增加血小板黏附性[2]。所以使用女性激素治疗的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另外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血栓组肥胖12例,高于对照组(P<0.05),与患者高血脂水平、血液高黏滞度有关。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它的形成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重者可发生股青肿,甚至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因此预防与及早诊治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如下:(1)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全面查体,积极治疗合并症,对贫血患者输新鲜血或成分输血。(2)术中操作轻柔,保护暴露于手术野血管,避免揉搓,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出血量,预防术后感染。(3)术后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或床上被动活动,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4)对高危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可以明显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3],如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并进行严密观察。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围手术期处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74,629-630.
2 郑惠国,梁素绨.现代妇科治疗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6.
3 Clarke-Pearson DL,Synan IS,Dodge R,et al.A randomized trial of low-dose heparin and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alf compress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gyneeologtc oncology surgery.Am J Obstet Gynecol,1993,168(4):1146.
作者单位: 300052 天津,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