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

发表时间:2009-07-20  浏览次数:495次

作者:李建,杨琴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摘要: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颅内出血的CT诊断要点,对8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CT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CT征象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86例HIE中轻度18例,中度58例,重度10例。其中轻度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度30例合并颅内出血,重度6例合并颅内出血。提示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确立具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对其预后作出一定判断。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ncephalopathy,HIE)是由于各种围产期窒息引起的脑组织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以加深对该病认识。

  1材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1998年9月~2004年6月有围产期窒息史,经临床与CT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86例患儿。男50例,女36例;足月儿70例,早产儿16例。临床主要表现意识障碍、反映迟钝、嗜睡、精神差,肌张力改变,呼吸急促和抽搐等。

  检查所用CT机为西门子somatom ARC型全身CT扫描机,层厚5~10mm。层距5~10mm,扫描时间3s,全部为平扫。初次CT检查时间为生后05h~28d,其中12例进行了CT复查。

  2 结果

  按1996年全国新生儿会议制定的标准将HIE分为3度[1]。轻度:脑白质内密度减低灶分布于2个脑叶内,呈枫叶状、小片状;中度:脑白质内密度减低灶分布于2~7个脑叶呈花瓣状、蘑菇状改变,灰白质分界部分不清;重度:脑实质呈弥漫性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消失,甚至呈反转征,即基底节、丘脑、小脑密度相对增高,脑室受压变小。中重度常合并颅内出血。

  本组86例HIE中轻度18例,低密度灶最常见于额叶,占12例。其余4例分布于颞叶(1例)和顶枕叶(3例),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8例属于中度(图1),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图2),合并硬膜下血肿(SDH)2例,脑室内出血(IVH)1例,室管膜下出血(SHE)1例,顶叶脑实质出血(IPH)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室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图3);10例为重度表现,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合并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合并室管膜下出血(图4)。

  8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硬膜下血肿于首次检查后1~4周复查颅内出血完全吸收;12例于1~2个月后复查7例低密度消失;3例遗留脑软化灶,其中1例23天复查脑实质显示多发软化灶伴颅缝早闭,2例为外部性脑积水,1例于1年后复查外部性脑积水完全消失。

  3 讨论

  自妊娠后期至1岁前是神经系统发育最活跃的阶段,脑耗氧量占全身一半[2],各种原因造成的围产期窒息引起新生儿脑组织供氧供血障碍,对脑组织造成两种损害即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颅内出血与HIE常常伴发,故一并讨论。

  婴儿脑组织对缺血敏感性,依次为海马、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苍白球、小脑皮质、桥脑核[3]。当缺氧缺血发生时大脑半球血流下降,白质首先产生水肿,皮质由于血流重分配较少受累,此时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为轻度,当缺氧缺血进一步加剧皮质也将受损,此时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缺氧缺血性脑病由轻度发展为中度,最后除基底节、脑干、小脑可获得的血供保持相对高密度,脑灰白质呈广泛低密度,这可以解释为何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反转征”的产生。脑白质低密度判定,足月儿CT值≤18Hu,郭铭玉[4]等认为早产儿脑组织内含水高,髓质分化不完全,缺乏髓鞘形成,白质密度低是一个正常发育现象,以生后2周进行评估可靠。中重度HIE时,长时间缺氧缺血会造成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床受损破裂出血,形成SAH、SDH、IVH、SHE、IPH等,而缺氧造成的脑水肿又可加剧这一过程。颅内出血以SAH最多见,发生率达50%~70%[4-5],徐文彪等[6]统计HIE合并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161%,本组病例也符合这个观点。SAH最常发生在纵裂池内及小脑天幕缘,发生在纵裂池内须与正常大脑镰鉴别,前者常较宽,边缘模糊,密度较高,发生在外侧裂、脑沟、鞍上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易于观察。硬膜下出血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多与产伤有关,可伴有软组织血肿及颅骨骨折。SHE表现为侧脑室旁室管膜附近见到点片状高密度影。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CT均容易判断。

  轻度HIE预后较好,白质低密区可完全吸收。中重度HIE部分病例可留有脑软化、脑萎缩、小头畸形、脑穿通畸形等后遗改变,龙晚生等[7]统计一组病例,中重度HIE复查时50%有头颅CT异常并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参考文献:

  [1] 韩玉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0

  [2] 谢礼逊,苏一媛,陈双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4):236-238

  [3] 隋邦森,陈雁冰神经系统磁共振诊断学[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0110

  [4]郭铭玉儿科常见病症的现代治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1

  [5]刘玉花,姜山,肖格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附55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6):514-515

  [6]徐文彪,刘立炜,周少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的CT表现特点及其预后[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5):451-453

  [7]龙晚生,罗学毛,赵汝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随访观察[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8):524-527

  作者简介:李建(1964-),男,山西人,副主任医师,学士,主要从事放射诊断工作。   

  (1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银川750001;2宁夏灵武县中医医院妇产科,灵武75140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