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纤维蛋白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1-29  浏览次数:402次

  作者:张萍,张怀勤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早期FIB水平将104例AMI患者分为FIB正常组(n=43,FIB≤4.0g/L)和FIB升高组(n=61,FIB>4.0g/L),随访1年,观察患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反复缺血发作性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情况,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冠脉造影结果、左室射血分数)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FIB升高组发生心源性死亡11例(18.0%)、充血性心力衰竭28例(45.9%)、严重心律失常21例(34.4%)、多支血管病变41例(67.2%)、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左主干24例(39.3%)、左室射血分数(56.90±14.11)%,与FIB正常组各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浆FIB水平与AMI患者近期心脏事件发生关系密切,FIB升高可作为AMI患者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

  【关键词】 心肌梗死,纤维蛋白原,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复杂发病机制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前瞻性研究显示[1],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升高是冠心病(CHD)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FIB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与AMI强相关。本文重点分析FIB水平与AMI患者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旨在探讨FIB在AMI预后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间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104例,其中男88例,女16例,年龄31~86岁,平均年龄(66.6±10.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 AMI的诊断标准,即具备以下3标准中的2条:(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表现持续30min以上;(2)典型的AMI心电图动态改变;(3)血清心肌酶学等标记物升高,呈动态改变。除外标准:①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②伴有引起FIB升高的其他疾病;如:严重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肝功能异常、严重心衰等;③近期手术或创伤患者。

  1.2 冠状动脉造影:所有患者于发病2周内行冠脉造影(CAG)检查。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法。按常规选择投照体位,应用图像处理系统测量管腔狭窄程度,≥1支冠状动脉主要血管(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确诊为冠心病。同时对IRA行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

  1.3 超声心动图:所有患者于发病1周左右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HP 5500型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 血液检查: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FIB水平。按FIB值分为两组,FIB正常组≤4.0g/L,FIB升高组>4.0g/L。

  1.5 随访:所有患者随访1年,记录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反复缺血发作性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电监护、抗凝、扩冠、降压、降脂等常规治疗。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IRA、LVEF比较:见表2。表2 两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及LVEF值的比较(例)

  2.3 两组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见表3。表3 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FIB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既是一种凝血因子,也是一种炎症标记物,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后者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是形成血栓的重要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核心作用。近年来大量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2]发现血浆FIB水平升高是CHD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和炎症活性的标志,并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FIB可通过多种机制促使心脏事件的发生:(1)FIB可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凝集以及红细胞、白细胞粘着或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3,4]。现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纤维蛋白凝聚物,并且其数量与血浆FIB呈线性相关。本研究发现FIB升高组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FIB正常组,提示FIB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起重要作用。以梗死相关动脉作为一评价指标,冠脉造影结果显示FIB升高组左主干病变发生率显著多于FIB正常组,右冠近端病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提示FIB含量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2)FIB具有促进纤维斑块的细胞外脂质堆积作用[5],而富含脂质的斑块稳定性差,容易破裂,加之破裂有炎症参与,作为急性炎症指标之一的FIB水平升高,反映了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活动,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或易损性,进而引起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本研究发现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FIB升高组均高于FIB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AMI伴FIB升高病情多危重,预后不佳。Coppola等[6]研究亦发现,心肌梗死后患者42个月内病死率与高FIB正相关,认为FIB可作为评价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预测指标。

  LVEF值可有效地反映心脏的收缩功能,是评价AMI后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7]。本研究结果中,AMI患者FIB升高组LVEF值明显低于FIB正常组,提示AMI患者FIB水平愈高,心肌缺血范围愈广,心脏的收缩功能愈差,预后也愈差,间接说明血浆FIB水平的高低在判断AMI的预后方面可能具有较好的价值。

  本文结果显示血浆FIB水平与A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左室收缩功能和近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密切相关,FIB升高可作为AMI患者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血浆FIB明显升高的AMI患者应视为高危人群,密切监测,尽早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Goracy I, Goracy J, Brykczynski M. Fibrinogen(Fb)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J]. Pol Arch Med Wewn, 2001, 106:551-556.

  [2]James JS, Halit S, Geoffrey HT, et al. Association of fibrinogen with cardio_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population[J]. Circulation, 2000,102:1634-1638.

  [3]Ernst E, Resch KL. Fibrinogen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Ameta_analysi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nn Intern Med, 1993, 118:956-963.

  [4]James JS, Halit S, Geoffrey HT, et al. Association of fibrinogen with cardio_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population[J]. Circulation, 2000, 102:1634-1638.

  [5]薛书峰,赵建华,金军,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分层的价值[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1):8-9.

  [6]Coppola G, Rizzo M, Abrignani MG, et al. Fibrinogen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forty 2 Two 2 month follow_up study[J]. Ital Heart J, 2005,6(4):315-322.

  [7]宋晓漪,郭杰,路影,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C_反应蛋白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值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3,8(2):125-12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