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妇产科学》

子宫内膜异位症验案举隅

发表时间:2009-06-23  浏览次数:610次

作者:刘聪

作者单位:陆丰市碣石人民医院,广东 陆丰 516545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药疗法;膈下逐瘀汤;田七痛经胶囊 治疗应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1]归属于中医“痛经”“瘕”“月经不调”“不孕”等范畴。笔者采用中医药综合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兹举。         李某,女,31岁,已婚,家庭妇女。2002年11月17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4年,婚后3年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而未孕。患者以往有痛经史,并于婚前曾有多次人工流产史,此后痛经更为剧烈,经广州某医院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西药治疗数月未见明显效果,遂来寻求中医治疗。刻诊:正值经期第1 d,腹部疼痛难忍,四肢厥冷,面色青白,月经量少,色紫黯,夹血块,苔白,舌紫暗有瘀点,脉弦紧。B超可见双侧附件区均探及不规则似藕节状囊性肿块与卵巢粘连,其内可见光带分隔,左侧4.0 cm×3.2 cm,右侧2.6 cm×1.5 cm。肿块,边界尚清,壁稍厚,毛糙,暗区内可见少许浮点状弱回声,后方增强。提示:双侧输卵管积水,血清CA125↑,PRL↑。妇查:子宫后位大小正常,活动受限,子宫直肠窝及子宫后壁可扪及多个小硬节,触痛明显,附件处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不活动包块,有压痛,阴道通畅有少量血污,阴道后穹隆可见数个紫蓝色结节。西医诊断:(1)子宫内膜异位症;(2)不孕症。中医诊断:(1)痛经;(2)瘕;(3)不孕。此乃寒凝血瘀,壅滞于冲任胞脉所致。治以温经散寒,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配合田七痛经胶囊,再结合中药外敷加TDP照射。处方:当归12 g,川芎8 g,白芍30 g,甘草15 g,桃仁10 g,红花5 g,延胡索10 g,五灵脂10 g,蒲黄10 g,三棱10 g,莪术10 g,小茴香10 g,乌药10 g,香附10 g,艾叶12 g。水煎服,每日1剂。田七痛经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于2002年11月26日,二诊:服药10 d后,月经已止,疼痛大减,自诉服药期间腹痛及血块均较以往减轻,经后期继续调理,以调养气血,温补脾肾,祛瘀消。方选桃红四物汤、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减。处方:熟地黄24 g,菟丝子15 g,仙灵脾12 g,补骨脂12 g,白术12 g,茯苓12 g,当归15 g,白芍12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6 g,桂枝12 g,牡丹皮10 g,三棱10 g,莪术10 g,土鳖虫8 g,穿山甲10 g,香附10 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于2002年12月4日,三诊:服药8 d后,腹部未见其不适,为防其下次经痛的发作给予调理,此期为经前期阳气内动,由阴盛向阳盛转化的阶段,故以疏肝理气,祛瘀消,温经散寒。方选血府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再配合田七痛经胶囊。处方:桃仁10 g,红花5 g,当归15 g,川芎8 g,白芍15 g,熟地黄18 g,牡丹皮10 g,柴胡10 g,枳壳8 g,香附10 g,桂枝12 g,艾叶10 g,益母草20 g,三棱10 g,莪术10 g,穿山甲10 g,牛膝10 g,茯苓10g。田七痛经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于2002年12月16日,月经来潮,较前痛经大减,惟有轻微隐痛,并夹有少量血块,按以上月经周期继续调治4个月。2年后随访,已产下一女婴,痛经并未复发。       按:患者曾多次人工流产,导致冲任损伤,气血不和,感受寒邪,寒凝血瘀阻滞于冲任、胞宫,不通则痛,日久则见痛经、瘕;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故而月经不调;两精相合受阻,终致不孕[2-3]。在治疗上应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遵循“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的规律进行论治。在治疗中必须经过数个周期调治,才能收到满意效果。采用行血之法,体现通因通用,俾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再配合中药外敷加TDP照射,则疗效更佳[4-5]。

【参考文献】    [1]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4.

  [2]胡小怡.中医妇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0.

  [3]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刘奉五妇科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5.

  [4]李 飞.方剂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71-1272.

  [5]李荣秀,陈林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6):44-4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