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波倒置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2-01-17 浏览次数:362次
作者:耿晋花 作者单位: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讨论T波变化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意义。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61例HCM患者的ECG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心电图T波倒置54例,占88.5%(54/61),伴ST段下移者17例,占27.9%(17/61),单纯ST段下移不伴T波倒置者仅2例,占3.3%(2/61)。非室间隔肥厚型及全心肥厚型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为100%,室间隔肥厚型T波倒置占5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性T波倒置高度提示HCM。
【关键词】 心肌病,肥厚,心电图,T波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由于病因不明,又很多与遗传基因有关,很难预防。许多患者无自觉症状,而因猝死或在体检中被发现。部分患者有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症状。有文献[1]提示80%以上的患者常规心电图有异常。本组以超声心动图为诊断基础,对61例HCM患者的心电图(ECG)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长期固定的T波倒置对诊断肥厚性心肌病有一定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HCM患者61例,男37例、女24例,年龄17岁~80岁,平均48.5岁。其中有胸闷胸痛26例,心悸21例,劳力性呼吸困难7例,头晕5例,晕厥2例。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和侧卧位,观察胸骨旁长轴、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部水平、心尖四腔或五腔切面。按左室后壁 ≥1.5或绝对厚度≥15 mm标准诊断心肌肥厚,并除外继发性心肌肥厚。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游离壁、心尖部及全心肥厚4个类型。对各型心肌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T波变化及ST段改变进行比较分析。数据以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1例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HCM中心电图有T波倒置占88.5%(54/61),伴ST段下移者占27.9%(17/61),单纯ST段下移不伴T波倒置者仅占3.3%(2/61)。各类型HCM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未发现明显差异,为便于分析,将各型组合成室间隔或合并室间隔肥厚、非室间隔肥厚(游离壁和心尖部肥厚)及全心性肥厚3个类型。非室间隔肥厚及全心性肥厚与室间隔肥厚比较T波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变见表1。表1 各类型HCM心电图检查结果
3 讨论
HCM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就本组患者而言,主要症状有胸闷胸痛、心悸,活动后气短及头晕、晕厥,无1例有典型心绞痛症状。17例(27.9%)可听到心尖区或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杂音,对诊断HCM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很差。临床上常用而且方便无创的检查是常规12导联ECG及超声心动图,有条件的医院可依靠核磁共振检查。对经验丰富的心电图检查人员来说,心电图中固定的深大倒置T波诊断HCM结果与核磁共振检查效果应相似[2]。本组依靠超声心动图确诊的HCM 61例,心电图T波倒置54例,占88.5%;伴ST段下移者17例,仅占27.9%;且均无动态ST-T段变化,这与典型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动态ST-T改变不同。心肌肥厚、缺血均可引起左室心外膜下心肌复极延缓,导致心电图T波倒置[3]。但 HCM的T波倒置相对固定,无动态变化,临床无典型心绞痛症状,可用于鉴别。T波倒置不是心肌缺血特有的表现,绝大多数HCM会出现T波倒置,充分认识单纯深大倒置T波对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意义,提高对体表心电图的诊断水平,对诊疗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许玉韵.循证心血管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480.
[2] 程显声,程晓荷,李坤成.80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8,14(3):131~133.
[3] 卢喜烈.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