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C3肾小球肾炎7例
发表时间:2014-10-17 浏览次数:1011次
C}肾小球肾炎,1980年由Ol}lla等}l首先报道,提出肾脏病理特点为单独补体C}沉积。此后,国内外陆续有对于本病的报道。人们认为其是肾小球肾炎的-个亚类或肾小球肾炎的-个特殊类型,直到近期才被Fakhouri等2正式定义。本病的发病机制未明,但随着对补体系统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本病与补体调节异常密切相关,补体旁路相关因子[补体H因子(CFH)、补体工因子(C FI、膜辅助蛋白(MAP),肾炎因子(C3NeF)等」的异常参与本病的发生。对于本病,既往有不少报道,但多为成人患者,且预后较差6,对于儿童患者研究甚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在本院行肾活检的7例C,‘肾小球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科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行肾穿刺的患儿287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活检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儿7例,均符合肾小球肾炎的诊断「z},排除SLE、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敏性紫瘫、IgA肾病等。
1.2临床观察指标发病诱因,首发表现,伴随症状,尿常规中红细胞及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血补体C3及C4,AS0,‘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
1.3肾活检原因人院常规治疗2周后,疗效不佳,仍有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与-般的肾小球肾炎不同,为明确病理类型在彩超引导下行肾活检穿刺术。
1.4病理检查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切片厚度,常规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磺酸雪夫(PAS)染色、过碘酸六胺银(PASM)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肾组织免疫荧光染色采用直接法,冷冻切片厚度5 N,m,行IgG,IgA,IgM,C3,C,。和纤维蛋白(Fibrin)染色,观察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的强度和部位,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按荧光镜下荧光强度分级记为--+++十;电镜主要观察有无电子致密物、基底膜及L皮细胞等。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士、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病例数和(或)百分数描述。
2结果
2.1-般资料7例患儿均为男童;年龄4-15岁[(9.8613.80)岁;人院前病程2-8d,均无明显诱因,均为初治患儿。2例患儿的父亲在幼时有“肾病”史,现均无症状,常规体检时尿常规及肾功能无异常。
2.2临床表现以肉眼血尿首发者4例,大量蛋白尿首发者3例;5例伴眼睑水肿;24 h尿蛋白定量增高[(1457.43 1 1047.96)mg],但未见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补体C}明显降低「(0.14士0.08)扩L];补体C}均正常;ASO升高者5例;3例出现早期代偿性肾功能不全;1例血压增高结果见表to
2.3肾脏病理免疫荧光:全部患儿可见补体C;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襟呈局灶或弥漫性颗粒状沉积,强度++-+++。光镜: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形态改变4例;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例,均为轻、中度系膜增生。5例毛细血管撵开放良好,2例毛细血管襟受压;1例见6个肾小球新月体形成(切片共见17个肾小球)。电镜:均见内皮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增生、肿胀、脱落,未见电子致密物及上皮细胞足突融合,见图
2.4疗效及预后本组7例患儿均予常规抗感染、利尿消肿、中成药保肾及抗凝治疗,1例高血压患儿予降压处理。在常规治疗2周后,仍有持续肉眼血尿及大量蛋白尿,为明确病理行肾活检。根据肾活检结果,对于3例病理改变较重者,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2例毛细血管管腔阻塞者分别予雷公藤总普、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另1例伴新月体形成者予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酸胺双冲击治疗。经治疗后,肉眼血尿4-6周消失;大量蛋白尿6-8周消失;血补体C3于8周左右恢复正常。随访2个月-5年,跟踪患者复诊的尿常规、肾功能结果,发现尿常规及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3讨论
C3肾小球肾炎近期被认为是-个独立的疾病,定义为免疫荧光见C3沿肾小球系膜及毛细血管撑沉积、不伴其他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沉积,电镜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襟内皮下和(或)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的肾小球肾炎。本研究7例患儿,电镜却均未见致密物沉积,故认为儿童}3肾小球肾炎定义上电镜结果可为阴性。本病需与I型原发性MPGN相鉴别,在临床表现、光镜改变上,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后者电镜下特点是系膜区及内皮细胞出现电子致密物沉积,且后者免疫荧光除了显示C3沉积外,还可见,IgG等其他补体成分沉积。此外,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也可出现血尿、蛋白尿、补体降低等表现,但后者常规抗感染、利尿降压等治疗2周后,血尿、蛋白尿多可缓解,且后者电镜可见典型的上皮下驼峰样改变。本病发病率为1.6%-14.0%,在临床上并不罕见。本研究7例患儿均为男性,考虑本病男性多发,且好发于学龄儿童。起病时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以肉眼血尿或大量蛋白尿为首发表现。5例患儿ASO均高,故可能与链球菌感染关系密切二临床表现有血尿、泡沫尿、眼睑水肿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低补体C:血症,3例代偿性肾功能不全。组织学改变大部分表现为MPGN,少数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织性改变与Sethi等的报道相似。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认为儿童C:肾小球肾炎与补体旁路调节异常有关。在电镜结果方而,成人均可见致密物沉积,本研究7例患儿均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及仁皮细胞足突融合,但见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脱落,提示儿童发病通过补体旁路途径直接激活补体C;,造成内皮细胞损害,故血C:明显下降,而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成分C、却正常二Sekin。
等也认为,本病发病机制主要与补体旁路系统的先天或后天调节异常相关。循环中旁路过度活化产生不同的C3降解片段,可能沉积于肾小球的不同部位,从而表现为不同的病理表型:沉积在毛细血_管襟,导致MPGN型C3肾小球肾炎或致密物沉积病;沉积在系膜区,导致非MPGN型C3肾小球肾炎。不论补体经典途径还是旁路途径,补体蛋白均首先被活化,其中旁路途径可导致活化的补体蛋白快速扩增,形成补体旁路扩增环,所以,调控旁路途径就可以调控整个补体系统。补体旁路途径中调节因子有C3 NeF,直接稳定补体旁路途径中C3活化复合物,激活补体旁路途径;抑制蛋白有CFH和C Fl,可抑制C1转化酶,抑制补体级联酶促反应。CFH是重要的调节蛋白,当其缺失或突变时,引起补体旁路途径活化,导致C3小球肾炎及非典型性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发生.认为,CFH的不足还可导致肾脏移植后的C:肾小球肾炎。另外,Mr1P的异常与多种肾脏疾病有关。C,肾小球肾炎的长期预后尚不明确。有报道称随访3年预后好,但Calls Ginesta等认为,随访7年,约30%的患者肾功能减退,最终需代替治疗。Yagi等报道的4例患儿中,10年内预后均好,但指出肾小管损伤是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因素。国内报道的5例患儿,随访5个月-4年,预后好。本研究中7例患者,随访2个月-5年,预后均好,提示儿童C3肾小球肾炎短期预后良好。儿童C;肾小球肾炎与成人C,肾小球肾炎临床上有明显区别6,8,16。
临床表现上,儿童患者均为急性肾炎,成人患者多合并肾病综合征。电镜结果上,儿童未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襟内皮下、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成人均可见致密物沉积;疾病预后上,儿童预后均好,成人预后较差。C3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与补体旁路调节异常有关,但具体机制不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未能检测CFH等补体相关因子,有待今后重点评估。本病在儿童患者预后良好,但本研究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需加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进-步明确。
参考文献
[1]Orfila C,Pieraggi MT,Suc JM.Mesangial isolated C3 deposition in patients with ecurrent or persistent hematuria[J].Laboratory Investigation,1980,(01):1-8.
[2]Fakhouri F,Frémeaux-Bacchi V,No(e)l LH.C3 glomerulopathy:a new classification[J].Nat Rev Nephro1,2010,(08):494-499.
[3]刘丽莎,钟天鹰.补体系统与肾疾病[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09):709-711.doi: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1.09.022.
[4]喻小娟,刘刚,赵明辉.12例C3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血浆补体活化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11):797-801.doi: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1.11.001.
[5]Pickering M,Cook HT.Complement and glomerular disease:new insights[J].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2011,(03):271-277.
[6]闵月,封其华,朱雪明.孤立性C3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0,(03):334-336,373.
[7]Sethi S,Fervenza FC,Zhang Y.C3 glomerulonephritis:clinico-pathological findings,complement abnormalities,glomerular proteomic profile,treatment,and follow-up[J].Kidney International,2012,(04):465-473.
[8]章海涛,陈惠萍,曾彩虹.C3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1,(04):307-311,337.doi:10.3969/j.issn.1006-298X.2011.04.002.
[9]Sekine H,Ruiz P,Gilkeson GS.The dual role of complement in the progression of renal disease in NZB/W F(1)mice and alternative pathway inhibition[J].Molecular Immunology,2011,(1-2):317-323.
[10]喻小娟,刘刚,赵明辉.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异常在C3肾小球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08):620-624.doi: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1.0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