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药物结合心理干预对儿童哮喘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4-07-07  浏览次数:754次

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这种疾病在儿童期较为常见,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哮喘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反应,有的患儿出现了焦虑或抑郁症状,有的患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有报道认为,感染是诱发哮喘的主要原因,而受心理因素作用而致使哮喘发作的比例达到了61%[1]。有鉴于此,对哮喘患儿而言,除了正常的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手段[2]。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哮喘患儿采取了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手段,效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1年3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248例哮喘患儿,这些患儿均符合我国儿科哮喘防治组确定的诊断标准[3]。通过SAS和SDS对这些患者进行评估,选取其中具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患儿80例,将上述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6~11岁,平均(9.6±0.12)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7~12岁,平均(9.8±0.14)岁。两组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儿,其他有可能引起咳嗽、气喘的疾病亦排除在外。

1.2 方法1.2.1 评价方法:采用SAS对有不同程度焦虑的患儿进行评定,看其主观感受如何;采用SDS对有抑郁症状的患儿进行评定,了解其抑郁程度和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采用综合评定问卷对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上述三个方面的评价结束后,与治疗之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1.2.2 治疗及心理干预方法:在治疗方面,以常规药物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干预组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① 帮助患儿克服恐惧、紧张等心理。在工作中态度要亲切,言行举止要得体,使患儿获得良好的精神安慰。善于诱导患儿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除远离过敏源外,还要防止因紧张等心理诱发哮喘;②帮助患儿摆脱忧郁心理的困扰:患儿出现忧郁症状时就会担心所患的疾病不能痊愈,没有安全感。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及其家长仔细讲解哮喘病的有关知识,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让患儿及其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树立治疗信心[4];③ 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尤其是患儿症状加重时,护理人员除了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之外,还要耐心细致的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努力稳定其情绪;④健康教育。以开展知识讲座或健康教育的形式让患儿及其家长在治疗中提高依从性,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掌握相应的用药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平均数的具体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SAS和SD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焦虑和抑郁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结束后,干预组的SDS和SAS分值均显著降低,组内患儿的心理状况也趋于好转,组间疗效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x±s,分)组别例数SAS 治疗前   治疗后 SDS 治疗前   治疗后 干预组40 44.12±2.5631.77±2.4945.20±8.9731.10±6.14对照组40 46.35±3.1242.95±9.0243.16±8.5442.97±7.90t值0.81 5.32 1.20 6.19P值>0.05 <0.01 >0.05 <0.01

2.2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在进行心理干预前,两组患儿在生活质量上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和进行心理干预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睡眠、躯体舒适度、精神状态、学习以及认知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改善十分明显。

3 讨论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儿童哮喘的发作与感染、过敏以及社会心理因素都具有相关性。在治疗中,人们往往较多的依赖于药物治疗,而忽视了心理干预。临床实践证明,抑郁、恐惧、焦虑、个性不良等情绪都会诱发哮喘发作,而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儿的免疫力,进一步改善其肺功能[5]。本文通过分组研究发现,采用药物与心理干预相结合进行治疗的干预组在SDS、SAS评分上均比单纯进行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干预组在经过4周的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各项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药物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在治疗儿童哮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梁 兴,陈启荣,刘英华,等.药物结合心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9,15(34):62.

[2] 周 霞.心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7(4):394.

[3]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

[4] 王 鑫,张亚京,梁昆仑.支气管哮喘患儿心理学特点及整合性心理治疗对其疗效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6(21):1074.

[5] 陆秀美,姜武林.心理干预对儿童哮喘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健康,2007,6(6):423.

[收稿日期:2014-0- 编校:陈伟/郑英善]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