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13 浏览次数:777次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感染性强、传播快的由肠病毒所致的出疹性疾病;该疾病易在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中暴发流行。引起该疾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71、柯萨奇病毒A16;其临床表现多以患者发热、手足及口腔等部皮疹、溃疡等为主;少数患儿可引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1]。目前而言,临床治疗上尚缺乏特异性药物。笔者则以干扰素联合炎琥宁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施治,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1月间笔者单位门诊诊治的72例手足口病患儿。男42例,女3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4.62±1.20)岁。72例患儿临床表现多为发热、手足掌部位疱疹、口腔黏膜疹、肛周等部位皮疹等;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并就发热、皮疹、疱疹、溃疡等予以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10~15 mg/(kg·d)利巴韦林静脉滴注(加入5%葡萄糖液),1次/d;5 d为1个疗程。联合组予以100万IU的α-2b干扰素肌内注射,1次/d;并结合 10 mg/(kg·d)炎琥宁静脉滴注(加入5%葡萄糖液),1次/d;5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显效:患儿经治疗后,24~48 h内体温正常;且皮疹、疱疹、溃疡好转;全身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儿经治疗后,72 h内体温正常;且皮疹、疱疹、溃疡好转;全身症状完全消失。无效:患儿经治疗后,72 h后体温尚未恢复正常;且皮疹、疱疹、溃疡等全身症状未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分析:联合组患儿经治疗后,其退热、口腔溃疡愈合及手足等部位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则为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感染性强、传播快的出疹性疾病;且易在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中暴发流行。同时,少数患儿还会因病情的发展而引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进而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经研究发现:引起该疾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71、柯萨奇病毒A16;而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为高效、常用广谱抗病毒药物之一,治疗小儿HFMD具有良好的选择抑制病毒效果。干扰素α-2b则为经DNA重组技术研制而成的水溶性蛋白质,可有效阻止细胞中的病毒复制,同时还可全面增强T细胞、K细胞活性,从而发挥其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并杀灭病毒的积极作用[4];另外,干扰素α-2b还可有效增强患儿机体抗病毒能力。而炎琥宁注射液则是以中医穿心莲为主要原料提萃而成,具有良好的解热、抗炎作用,同时还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可提高机体血清溶菌酶含量,抑制病毒复制[5]。
经本组研究结果提示,联合组36例患儿在经干扰素α-2b与炎琥宁联合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97.2%)明显高于对照组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此同时,联合组患儿退热、口腔溃疡愈合及手足等部位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也进一步说明,干扰素与炎琥宁联合使用,在有效发挥两者协同抗病毒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全面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综上所述,干扰素与炎琥宁联合应用于治疗临床小儿手足口病,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采用利巴韦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戴蔷蕾,李 晶.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12.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
[3] 张 敏,赵艳雪,王 刚.静脉推注人免疫球蛋白在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8):1526.
[4] 吴晓玲,李润珍,杜文丽.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9):2910.
[5] 肖春霞.干扰素α-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80.
[收稿日期:2013-11-20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