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心肌受损5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6-06  浏览次数:756次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病,可引起心、脑、肝、肾等多器官的损害已被广泛认识,但高胆对心肌影响目前报道甚少。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影响,笔者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5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5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治疗组),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22例;入院时平均日龄3.6d(1~7d),胎龄36~41周;出生平均体重(3.22±0.94)kg。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标准。另选32例我院产科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作对照组,其胎龄、日龄、体重均与治疗组具有可比性。1.2 检测方法:全部病例均于入院时、治疗7天后经股静脉采血2ml,检测血清总胆红素与心肌酶谱。仪器采用奥林巴斯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3 统计学处理:各组测定结果用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入院时心肌酶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入院时心肌酶比较2.2 针对病因按常规予肝酶诱导剂、l,6二磷酸果糖营养心肌、抗感染及光疗等综合治疗后,黄疽减退或消失。疾病治愈率96.15%(50/52),无胆红素脑病发生。治疗后52例患者心肌酶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结果见表2。表2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及心肌酶比较3 讨论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病,近年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新生儿时期胆红素增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早已引起人们重视,但对心肌损害目前报道很少。目前临床主要应用心肌酶AST、LDH、CK及CK-MB等作为诊断新生儿心肌损害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别是其中的CK-MB绝大部分存在于心肌细胞浆内,是一种比较特异的酶。一旦心肌损害CK-MB释放入血,血中CK-MB增高,CK-MB活性越高,提示心肌损伤程度就越重。本组资料显示,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肌酶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说明新生儿时期血胆红素增高可引起心肌细胞损害。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LDH、CK和CK-MB值经过光疗等治疗后随黄疸减退,心肌酶也逐渐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心肌损害为可逆性。因此,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必须把心肌酶测定作为临床心肌受损的指标,一旦心肌受损,应及时、早期治疗,以避免可能由此造成的心肌永久性损害。【参考文献】[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8.[2] 张新利,肖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脏器的损害[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4):254.[3] 许炽华,卞泳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心肌受损44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1):4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