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63例

发表时间:2014-05-29  浏览次数:813次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为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夏秋季常见,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EV71感染所致,此病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1]。但患儿常因咽痛流涎而拒食,给患儿家长造成较大精神负担。2010年6月-2011年4月,笔者对128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采用纯中药制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8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均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均于发病初期就诊。症见:发热、流涎、厌食、哭闹不安;口腔硬腭、颊部、齿龈、咽部、舌处有小疱疹,周围绕有红晕,部分水疱破溃形成溃疡;伴有咳嗽、流涕、呕吐等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63例,男32例,女31例;年龄1~6岁,平均3.24岁;病程2~7 d,平均2.5 d;病情轻度者48例,中度者15例。对照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1~6岁,平均3.35岁;病程2~7 d,平均3.1 d;病情轻度者51例,中度者14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30095)0.6 mL/(kg?d),分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片10~15 mg/kg,分3次口服。2组均给予相同对症处理,以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1.3 观察方法所有入组患儿均于就诊后24、48、72、96、120 h复诊或电话随诊,详细询问记录患儿体温、精神、咽部症状及饮食情况,并记录各症状消失时间。1.4 疗效标准参照《儿科诊疗常规》[3]标准拟定。显效:72 h内退热,咽痛消失,咽峡部疱疹减少或消失,无溃疡形成;有效:72~96 h内转为低热,咽痛减轻,少许溃疡者;无效:5 d以上体温不降,咽痛无好转,疱疹不愈,形成溃疡。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方差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儿童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比较2.2 2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表2 2组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2.3 不良反应治疗组中1例在开始服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时出现腹泻,暂缓用药后腹泻症状消失,未影响治疗;1例出现轻度烦躁,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其余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中3例出现食欲减退、轻度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3 讨论疱疹性咽峡炎属中医学“喉痹”范畴。肺司呼吸,咽喉部是呼吸出入的门户,又是肺经循行之处,外感风热时毒,侵犯肺卫,循经上逆,加之脾胃积热,内外热毒搏结上攻咽喉而发为本病。目前西医只是采取一般对症治疗、预防感染等[2]。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黄芩组成。方中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肾、肺经,清热解毒,清肝、肾、肺热,清利湿热;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肾经,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板蓝根苦、寒,归肺、肾、心、肝经,解毒散结、凉血利咽;黄芩苦、寒,归肺、脾、肾、肝、胆、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作用。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可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小,不失为一种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较为理想的药物。【参考文献】[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 钟云华,周玉珍.常见儿科疾病诊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