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07 浏览次数:689次
小儿心律失常属于儿科常见病症,多发于新生儿及住院患儿,以器质性心脏病为主,然而,在正常健康体检儿童中也有一定的比例[1]。通过分析小儿心律失常不同类型的临床特点,可以为在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现对我院在小儿心律失常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心电图诊断标准和小儿心电图正常值采用国内公认标准[2]。109例患儿中,男53例(48.62%),女56例(51.38%);患儿年龄为9个月~12岁,平均(8.2± 2.2)岁;其中,≤2岁的8例(7.33%),3~7岁43例(39.45%),8~12岁54例(53.22%)。患儿多表现为烦躁、胸闷、气促、心悸、乏力等症状,重病患儿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甚至出现昏迷等休克症状。22例患儿无自觉症状(20.18%)。经体检后发现患儿有心率过快或过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特征。
1.2 方法:患儿入院时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对于出现异常的患儿要进行定期复查,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并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肾功能、心肌酶四项、血糖、电解质、X线胸片等,排除由电解质紊乱及其他因素引起者。
2 结果
2.1 109例患儿心律失常类型:结果显示,在109例心律失常患儿中,窦性心律失常23例(21.10%),其中,窦性心动过速(ST)15例(13.76%),窦性心动过缓(SB)8例(7.34%)。异位心律失常患儿84例(77.06%),其中,房性早搏(PAS)43例(39.45%),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室性早搏19例(17.43%),第三是房室传导阻滞11例(10.09%),然后是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7.34%),相对而言,预激征候群最少,3例(2.75%)。心房扑动1例(0.92%),心房纤颤1例(0.92%)。
2.2 心律失常发病病因分析:所有109例患儿中,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先天性心脏病,ST为主要表现类型。窒息2例,病毒性心肌炎71例,酸中毒3例,以房性早搏为主,其次为室性早搏、房性传导阻滞。患儿18例重症感染,包括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2.3 治疗与转归:所有109例患儿中,22例无症状者未给予治疗,其他87例患儿针对个体情况,给予氧疗、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治疗,促进心肌酶的代谢情况,从而改善患儿心功能。对于窦性心律失常患儿,尚无特殊治疗策略,需要注重原发病因,可好转。窦性心动过速可服用普萘洛尔,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患儿服用心律平、胺碘酮,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服用阿托品。经对症治疗后,87例接受治疗患儿有79例心律失常消失,5例好转,有3例未见好转。
3 讨论
现阶段,小儿心律失常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需引起足够的重视[3]。该病类型多样,表现复杂,如不及时治疗会延误病情,使得病情加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4]。关于该疾病的诊治,临床方面采取的主要手段为心电图检查[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109例心律失常患儿中,窦性心律失常23例(21.10%),且以窦性心动过速(ST)15例(13.76%)比例最大;在异位心律失常患儿中,房性早搏(PAS)43例(39.45%)所占比例最高,相对而言,预激征候群最少3例(2.75%)。患儿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心脏病。所有患儿经对症治疗后,基本效果较好,有3例治疗效果不显著。已有研究认为,对于一般性期前收缩无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对于顽固性心律失常,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一般时,可以考虑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等。总之,小儿心律失常发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病因对症治疗。
4 参考文献
[1] 郑劲松,李群笑,吴群英,等.辛伐他汀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2):152.
[2] 谭建新.小儿心律失常诊疗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3.
[3] RoselliEE,MurthySC,RiceTW,etal.Atrialfibrillationcomplicatinglungcancerresection[J].JournalofThoracicandCardiovascularSurgery,2005,130(2):438.
[4] 潘晓莉,金 萍,金 英.小儿心律失常89例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9):104.
[5] 白 莉,高 煜,王伟烈.小儿心律失常127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151.
[收稿日期:2013-09-22 编校:李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