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2000例视力不良患儿的弱视分布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786次

弱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中华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于2010年对全国各地弱视发病情况的汇总提示:我国的弱视发病率约为16% ~36%,儿童的弱视发病率为3% ~4%。弱视患儿不仅视力差,而且大多数丧失立体视功能,或立体视觉不健全,给今后的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笔者旨在研究视力不良患儿的弱视发病率,弱视分类及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8月~2013年2月以视力不良为主诉就诊的儿童患者2000例,其中男1117例,女883例,年龄325~1525岁,平均86岁。

1.2 方法:12岁以下患儿经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d,3次/d,充分散瞳后检影验光,3周后复验:12岁以上患儿以复方托品酰胺眼液滴眼,每15分钟滴双眼1次,共点3次。充分散瞳后检影验光,次日复验。所有患儿均检查注视功能、眼位、裂隙灯和眼底情况。13 诊断标准及程度判定[1]:凡眼部无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矫正视力<09者,均诊断为弱视。程度判定:轻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6~08;中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2~05;重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1。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弱视732例(1150只眼),其中男373例,女359例。年龄325~1375岁,平均815岁。

2.2 屈光状态及弱视分布:2000例中单纯屈光不正1268例(2536只眼),弱视732例(1150只眼),单纯弱视314例(314只眼),双眼弱视418例(836只眼)。23 弱视病因分类及注视性质、弱视程度分布:斜视性弱视307例(4194%),其中内斜231例(调节性内斜187例),外斜74例,上斜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410例,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84例;形觉剥夺性弱视3例,(3只眼);先天性弱视(水平眼球震颤)12例。旁中心注视718只眼,中心注视432只眼;轻度弱视408只眼,中度弱视552只眼,重度弱视190只3 讨论近年来弱视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弱视是由视觉剥夺和/或双眼相互作用异常所引起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2],没有可查觉的器质性病变。若在视觉发育早期,互相竞争的双眼视刺激输入失去平衡,占优势的一眼成为主眼,劣势眼则成为弱视眼。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将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9,且不能矫正者列为弱视[1]。弱视分为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形觉剥夺性及先天性五大类。前四类统称为发育性弱视,认为自出生到6岁为视觉发育敏感期,此期内产生的弱视为视觉发育障碍所引起,因此将其定义为发育性弱视,以区别于中毒性、营养性、癔病性及其他类型弱视。弱视病例经过适当治疗,视力大多可以提高。弱视治疗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验光,根据屈光状态,根据屈光状态佩戴合适的眼镜以矫正屈光不正。目前治疗弱视方法有遮盖法、压抑疗法、视刺激疗法(CMA)、后像疗法、红色滤光片疗法及综合疗法等[2]。影响弱视治疗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弱视类型及治疗年龄等。因此,弱视的早发现、早治疗对弱视的预后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本组资料表明,我院4年余弱视门诊以视力不良就诊的患儿弱视比例高达3660%,远高于国家统计的发病率,因此弱视的早期诊疗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视力不良的儿童和青少年,首先应当进行正规准确的验光,以了解其屈光状态,充分矫正屈光不正,准确筛查出弱视患儿。同时应重视眼位的检查,尤其对于戴镜可以矫正的斜视(如:调节性内斜),应 ·2408· 吉林医学2014年4月第35卷第11期及早戴镜矫正,不应盲目手术。旁中心注视的患儿治疗时需加光刷或后像治疗,治疗时间长,视力恢复相对较困难,因此对于弱视患儿应重视注视性质的观测镜检查,以便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总之,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应及早发现视力异常或眼部症状(如:阳光下眯眼、看电视歪头等),尽早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性质、眼底、眼位、注视性质、及正规的屈光状态检查,以筛查出弱视病例,以便进行早期治疗,达到良好的预后。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华眼科杂志,1990,26(2):127

[2] 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94-2976.

[收稿日期:2013-12-23 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