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西安市西大街地区0~3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杨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637次

  执行西安市政府关于儿童保健免费项目,我院对辖区参加系统管理的0~3岁儿童,分别于6个月、18个月、30个月进行血细胞分析和实验室检查。笔者将2011年5月~2013年5月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查的1207例0~3岁系统管理儿童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并进行关于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西安市西大街辖区居住参加儿童系统管理并进行免费血细胞分析检查的0~3岁儿童共1207人,其中男499人,女708人。

12 诊断标准:根据《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血红蛋白低于110g/L,呈小细胞低色素改变,铁剂治疗有效为诊断标准。排除其他营养性贫血。分度:轻度:血红蛋白90~109g/L;中度:血红蛋白60~89g/L;重度:血红蛋白30~59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13 方法:对所选对象档案资料中母亲妊娠贫血、早产、双胎、出生低体重等发生缺铁性贫血儿童进行统计并与健康母亲的足月正常儿童进行对比。从查出的176例缺铁性贫血儿童中随机抽样80例(男∶女=1∶1)与正常儿童1∶1配成对照组,进行食物转换相关问卷调查。配对条件:同地区同年龄、家庭状况和文化程度基本相同。

14 质量:实验室检查,手指末梢血,美国产迈瑞BC-2000血细胞分析仪,凡贫血结果复查两遍,查出贫血患者由专门儿科医生负责治疗,铁剂、VitC治疗1~2个月后血红蛋白升高或达标为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缺铁性贫血检出率:1207例0~3岁儿童检出缺铁性贫血176例,其中男499例,查出贫血72例,检出率1442%;女708例,查出贫血104例,检出率1468%。男女发病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检出率高,各年龄检出率见表1。

22 不同年龄组贫血程度的分布:176例缺铁性贫血儿童中,轻度贫血174例,中度贫血2例,无重度和极重度贫血。各年龄组贫血程度分布见表2。

23 早产、双胎、出生低体重、母亲妊娠贫血的儿童和健康母亲的足月正常儿缺铁性贫血的检出率:早产、双胎、出生低体重、母亲妊娠贫血的儿童共314人,发生缺铁性贫血127人,检出率4045%;健康母亲的足月正常儿童893人,发生缺铁性贫血49人,检出率549%。早产、双胎、出生低体重、母亲妊娠贫血的儿童铁性贫血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母亲的足月正常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检出率(P<005),详见表3。

24 贫血组与对照组儿童食物转换(辅食添加)情况比较:贫血组儿童正确进行食物转换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贫血组儿童大部分在1岁后开始进行食物转换而对照组多数在6个月开始。详见表4。

25 贫血组与对照组进食食物种类和进食行为方面的对照:贫血组儿童存在进食种类单调、挑食、厌食、不能自主进食等问题占7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05%;进食肉类占(1425%),明显低于对照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世界卫生组织将铁缺乏列为与死亡有关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孕妇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发达国家为18%,发展中国家为56%;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发达国家为17%,发展中国家为42%。我国缺铁性贫血仍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2000年~2001年中国7岁以下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岁以下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78%,其中婴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205%,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78%[1]。次调查结果显示婴儿缺铁性贫血检出率2114%,高出2000年~2001年全国婴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平均值064%;幼儿缺铁性贫血检出率777%(18和30月龄),低于2000年~2001年全国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平均值003%。表明西大街地区0~3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呈潜在上升趋势,提示婴儿贫血预防工作要加强。

32 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主要以妊娠最后3个月最多,早产、双胎、出生低体重、母亲妊娠贫血均可使胎儿先天贮铁减少[2],这些儿童出生后比正常儿童生长更快,铁的需求更高,如果没有及时补充,必然会引起缺铁或缺铁性贫血;若6~18个月再没有进行食物转化(辅食添加),必然会使贫血程度加重。本次调查显示,早产、双胎、出生低体重、母亲妊娠贫血儿童缺铁性贫血检出率高于正常儿童,表明本地区妊娠贫血和早产、双胎、出生低体重儿童缺铁性贫血预防工作存在问题。健康母亲的正常足月儿体内铁可满足其声后4~6个月生长需要,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消化能力逐渐提高,单纯乳类喂养不能满足6月龄后婴儿生长发育的需求,需要由单纯乳类向固体食物转换,这个过程称食物转换(过去称辅食添加)。食物转换不仅能及时给婴儿提供所需的营养素,还能对咀嚼功能、语言能力、饮食习惯有影响,防止日后挑食、偏食、厌食等不良进食行为的发生,为1岁后正确进食、均衡膳食打下基础[3]。食物中的铁以游离铁和血红素铁形式在十二指肠及小肠上端被吸收。VitC使三价铁转为二价铁有利于吸收;果糖、胱氨酸、组氨酸、赖氨酸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鱼、肉、鸡等动物食品中存在“肉因子”是很能促进铁吸收的食品,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为1% ~7%,动物性食物除蛋、乳类外皆为10% ~20%[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贫血组儿童由于食物转换开始较晚,不仅影响铁营养素的补充,还错过了吞咽敏感期,造成幼儿期拒绝进食块状食品、挑食、厌食、不会自主进食等不良习惯,长期下去必然造成多种营养素缺乏或营养性贫血。部分家长认为肉食不易消化,不愿让孩子进食肉食,长时间的素食习惯会影响铁的供给和吸收利用进而发生缺铁或缺铁性贫血。

33 缺铁性贫血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缺铁性贫血是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疾病之一。体内缺铁在出现贫血之前就可危机婴幼儿的健康。缺铁除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外,还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使体内某些含铁酶(如细胞色素C、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降低,由于这些含铁梅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递质分解与合成有关,故缺乏时造成细胞功能紊乱,尤其是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造成重要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发生明显变化,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而产生一些非造血系统的表现,如体力减退、易疲劳、表情淡漠、注意力难于集中和智能减低等。缺铁还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如口腔黏膜异常角化、舌炎、胃酸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和反甲等;缺铁还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5]。严重缺铁性贫血可使心率加快,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因此,积极预防缺铁性贫血是有效保障婴幼儿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次调查显示西大街地区缺铁性贫血预防工作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第一,加强母亲孕期保健,定期监测妊娠中、晚期妇女铁营养状况,常规补充铁剂以及哺乳期补铁,减少胎儿铁贮存不足。预防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第二,对早产、出生低体重儿、双胎儿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从而降低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第三,做好婴幼儿食物转换的健康教育工作,儿保门诊医生要做好喂养指导,指导家长在婴儿6月龄及时进行食物转换,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及时纠正不良进食行为。

4 参考文献

[1] 黎海芪,毛 萌.儿童保健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5.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4.

[3] 鲍秀兰.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36.

[4] 潘建平.儿童保健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286.

[5]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