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双相期治疗与预后高危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629次
高危因素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一种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其主要由乙型脑炎病毒引发,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10岁左右,尤其好发于夏季。笔者对116例乙脑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7月~2013年9月共收治116例乙脑患儿。其中重型40例,双相期5例。男66例,女50例,年龄1岁4个月~12岁,其中1岁4个月~3岁28例,4~6岁60例,7~11岁28例。8例患儿有预防接种史,108例患儿没有进行预防接种。所有患儿均为农村居住儿童或近期有农村生活史儿童。发病到入院时间最短10h,最长72h,平均住院时间为25.5天。首先控制高热、抽搐<24h者80例,>24h者36例。治愈72例,疗效不良34例,死亡10例。 1.2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患儿以发热、抽搐、意识障碍、脑疝、呼吸衰竭和心肌损害等为具体临床表现。40例重型表现为高热、反复抽搐、昏迷,其中呼吸衰竭12例,瞳孔改变12例,5例双相期表现为:15~30d前有发热、抽搐、昏迷,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经治疗后恢复良好,其余发病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伴有肌张力增高,全身不自主运动明显。发热不明显,无抽搐,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 1.3重要实验室及影像检查:血常规:本组病例入院时白细胞10×109~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脑脊液检查:外观呈无色透明,细菌、真菌、结核培养皆为阴性。蛋白定量、氯化物正常62例;蛋白定量轻度增高54例,血清或脑脊液中特异性乙脑抗体IgM检测:血清阳性率75.8%(88/116),脑脊液阳性率70.6%(82/116)。脑电图:本组脑电图描记在入院当天或1d内描记。重度异常12例,中度异常40例,轻度异常64例,异常率100%.脑电图特点为:不同程度弥漫性中-极高幅不规则的不在同龄范围的Q及δ活动明显增多为主,以额、枕区显着。头颅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入院后48h内完成头颅CT(80例)或头颅MRI(36例)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7%(70/80)和88%(32/36)。特点:以双侧丘脑中脑病变为主,伴有或不伴有其他脑区病变。 1.4临床诊断的分型:本组116例均经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脑脊液、乙型脑炎病前的IgM和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其中重型40例,双相期5例。并发症并发肺部感染12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肾功能不全2例。 1.5治疗方法:①先进行一般常规治疗,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定期翻身,确保呼吸道通畅,采取措施确保口腔的清洁卫生,保持大小便通畅,保证热卡营养支持;②控制高热(物理降温、药物、亚冬眠降温);③抗惊厥治疗;④控制脑水肿;⑤抗病毒治疗;⑥呼吸衰竭的治疗;⑦丙种球蛋白1g/(kg·d)×2d;⑧其他治疗。 1.6转归标准:①好转治愈:出院时生命体征正常,神经系统体征基本恢复到病前或正常水平;②疗效不良:出院时生命体征正常,神经系统损害体征遗留较重或较多;③死亡。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分别比较各种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各种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详见表 3 讨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蚊虫传播,人和动物均可感染,流行于夏季,此病的重要病变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会发生广泛的病变,常可累及脊髓。本组所有患者均为农村儿童或近期有农村生活史儿童,93.11%未进行预防接种。因此,乙脑的流行与预防接种有密切关系。通过注射乙脑疫苗,此病的发病率将得到有效控制[1-2].资料显示,农村卫生条件差、蚊虫密集、乙脑疫苗接种率低是引起乙脑流行的主要原因[3-4].乙脑(双相期)发病机制不明确,本组5例复查头颅MRI检查,病变均加重,丘脑软化明显,部分累及基底节。临床无特殊治疗方法,椎体外系表现明显者加安坦,氟哌啶醇效果不理想,精神症状明显者,精神科治疗疗效差。本组5例与丙种球蛋白1g/(kg·d)×2d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均差。5例患儿死亡2例,致残3例,残死率100%.持续高温、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是乙脑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高温会激发抽搐、呼吸衰竭,同时会加重脑组织缺氧及脑水肿,导致意识障碍。惊厥、意识障碍由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所致 [5],Glasgow惊厥天数与预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作为临床早期评估患儿的预后的主要因素。本组资料结果表明,迅速、有效控制高热、抽搐<24h22例,治愈率73%,残死率27%;>24h18例,治愈率23%,残死率73%;两组病例治愈率和致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短时间内对高热进行有效控制,积极进行压低温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头颅影像学显示,脑干损害17例,残死率94.11%,预后极差。总之,迅速控制高热、抽搐是治疗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并降低残死率的有效方法,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双相期无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乙脑疫苗注射是目前主要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4参考文献 [1]梁红玉,周金,齐福菊。2001-2006年大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动因素分析及预后措施[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4);347.[2]马艺星,尹遵栋,杨俊峰,等。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原学杂志,2006,20(3):216. [3]李健龙,黎祖庆,龚金凤。1994-2004年桂平市乙型脑炎疫情分析[J].应用预防学,2006,12(5):304. [4]李健龙,邓超,孔庆麟,等。2007年贵港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7,13(4):217. [5]李辉,刘静。流行性乙型脑炎80例临床分析,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2007,5(4):192. [收稿日期:2013-12-19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