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4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598次
霉菌是一种有菌丝形成的真菌,分布相当广泛,各种环境中都可发现[1]。小儿霉菌性肠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小儿抵抗力低下,有慢性病或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后发生菌群失调,使原来正常寄生于口腔和肠道内的少量不致病的真菌致病[2]。霉菌性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湿邪是泄泻的主要 致病因素[3]。笔者具体探讨了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 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门诊和住院)的霉菌性肠炎的患儿共80例,都为腹泻、流涕、纳差、呕吐、精神等临床症状。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 龄1~8岁,平均(4.69±0.14)年。病程1 d~1个月,平均(10.56±0.36)d。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小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开始都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制霉菌素,小儿每天按体重5~10 U/kg,分3~4次服。复合Vit B,1片/次,3次/d,注射两性霉素B,0.1~0.2mg/kg,静脉滴注,1~2次/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汤治疗,组方:泽泻12 g、茯苓9 g、猪苓6 g、桂枝4 g、白术6 g、葛根9 g、车前子9 g、炒山药9 g、山楂10 g、甘草6 g,淡煎50 ml,2次/d,口服。两组都治疗1周。1.3观察指标:显效: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有效: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同时对两组腹泻、流涕、纳差、呕吐、精神等症状消失情况进行观察统计。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疗效比较:经过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5.0%,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403280100.0对照组402410685.0Uc值7.260P值<0.052.2症状消失率比较:经过观察,治疗组的流涕、纳差、呕吐、精神症状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表2两组症状消失率比较(例)组别例数流涕纳差呕吐精神治疗组4039384038对照组4021223129χ2值9.2518.1254.2113.962P值<0.05<0.05<0.05<0.053讨论 近年来,真菌性肠炎日渐增多,治疗难度增加,腹泻迁延不愈,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真菌性肠炎的认识,以便及时诊断和及早治疗,尤其需要特效的抗真菌药物加以防治。霉菌属于真菌的一种,正常情况下,他广泛存在于人体多个器官内,处于平衡状态,但在多雨高温的季节,霉菌繁殖快,霉变指数高,机体平衡一旦被打 破,就容易发生霉菌感染。就消化道而言,最多见的就是肠道和食道感染,即霉菌性肠炎和霉菌性食道炎。霉菌性肠炎有上吐下泻、腹痛的症状,使用消炎药治疗不但无效,反倒会加重症状。尚无针对发病机制的有效药物治疗,目前临床运用的药物有抗真菌药物。少数患者在健康情况较差时发病,一般给予高营养、易消化,调 节电解质平衡或输血等支持疗法。若合并有其他的结核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应同时给予必要的治疗。中医认为,风寒外袭为真菌性肠炎发病之外因, 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失健运而生湿为发病的内因。外感风寒之邪,首先犯肺,鼻为肺窍,肺气失宣,则流清涕。风寒犯表,损伤卫阳,卫阳被遏则发热。在治疗组的药物中,从现代药理分析,茯苓、车前子均有利尿作用,表现为增强未变性坏死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回吸收水电解质的能力。桂枝、白术性温,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 可能具有扩张胃肠血管、改善局部循环、促进变性坏死肠细胞再生、恢复肠细胞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加用山楂具有消食健胃作用,使肠腔中未被正常消化的食糜充分消化[4]。本组资料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5.0%,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流涕、纳 差、呕吐、精神症状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之,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能有效提高疗效,加快清除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4参考文献[1]王惠丽,王惠娟.猪苓多糖对腹泻小鼠肠道双歧杆菌调整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23(1):38.[2]王龙妹,傅惠娣.枸杞子、白术对小鼠干扰素诱生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9,8(4):232.[3]吕丽俊,韩桂贤.更昔洛韦治疗轮状病毒肠炎31例疗效观察[J].浙江实用医学,2006,11(5):340.[4]潘明提.理中丸加味治疗虚寒型秋季腹泻36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