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养阴清热利咽法治疗小儿慢性咽炎3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12-24  浏览次数:725次

作者          作者单位

王绪  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北京

小儿慢性咽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从临床来看本病以咽喉不利为主症,且多发于学龄前后儿童。本临床观察对38例小儿慢性咽炎以中药汤剂干预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慢喉痹的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2]。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患者,均符合小儿慢性咽炎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共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5岁,平均7.2岁;病程最长6月,最短1月,平均3.8月。对照组37例,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5岁,平均6.9岁;病程最长6月,最短1月,平均3.6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养阴清热利咽为法辨证治疗。基本方:沙参15 g、百合6 g、麦冬10 g、玄参6 g、紫苏子10 g、黄芩6 g、杏仁6 g、桑白皮6 g、桔梗3 g、蝉蜕6 g。每日1剂,水煎150~300 mL,分3次温服,并同时含服地喹氯胺含片。对照组仅含服地喹氯胺含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临床症状

咽干、咽痒、咳嗽、咽中异物感,各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以计分方法表示,按症状的显著或持续出现、症状时轻时重或间断出现、症状轻或偶尔出现、无症状分别计3,2,1,0分。各症状分别于治疗前后计分。

2.2.2 舌质、舌苔

观察治疗前后舌红少苔或地图舌的变化。

2.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等级资料应用Ridit分析。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3]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3.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1

3.4 治疗前后舌质、舌苔变化的比较

见表3。治疗组舌质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表3 两组治疗前后舌质红、舌苔黄厚腻例数的比较 (例)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结论

小儿慢性咽炎在临床并不少见,本病常继发于反复感冒、热病之后或继发于鼻炎、鼻窦炎、腺样体增生、扁桃体炎等。临床中患儿常常自觉咽部不适、发干、发痒、有异物感,且常常做清咽的动作,不时发出“吭吭”的声音,部分患儿伴有刺激性咳嗽。本病属祖国医学“慢喉痹”范畴,起病多由风寒、风温化燥伤阴所致。本病虽为小证,生活中常被误认为患儿不良习惯而遭谴责,学龄期患儿影响课堂安静,从而影响患儿学习,甚至给患儿造成心理压力。故一经发现当及时治疗,否则易迁延。本临床观察结合祖国医学理论及临床实际,以养阴清热利咽法治疗小儿慢性咽炎。方中沙参、百合、麦冬、玄参养阴清热为君臣之药,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肺宣降,桔梗、蝉蜕利咽止痒,共为佐药。全方共奏养阴清热利咽之功。通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本方法治疗小儿慢性咽炎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总结验证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5.

[2]吴瑞萍,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7.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8.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