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7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24 浏览次数:692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孟庆云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内一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李丽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内一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梅梅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内一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吴祥红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内一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小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致病原的变迁和细菌耐药等因素,使其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为了提高其治愈率,掌握本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致病原,本文对今秋冬收治的171例该类患儿的病原学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09~2011—12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71例(新生儿除外),临床均有下呼吸道感染的体征和/或X线胸片证实有下呼吸道感染者。病程为1天~1个月,男87例,女84例。年龄最小的为1个月,最大的12岁,其中≤3岁108例,4~6岁45例,≥7岁18例。伴有高热者31例,喘息者35例,合并脑脊液异常5例,心肌酶异常37例,肝功异常者28例,粒细胞减少者25例,胸腔积液9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24h内做血、尿常规及胸部X线片,同时采取血液对其中的91例用ELISA法做了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流感病毒Flu、呼吸道合胞RSV、腺病毒Adv);69例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测定;45例血EB病毒PCR检测,并根据病情对其中65例做了痰培养。
2 结果
2.1 病原学分析
住院的171例患者中共测得病原体阳性的例数为152例次(不包含39例痰培养为正常细菌生长者),病毒感染者为75例(有9例为混合病毒感染),其中流感病毒4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17例、腺病毒18例、EB病毒29例。21例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痰培养有细菌生长者为52例(其中34例为正常细菌生长)。
2.2 发病年龄与病原体的关系
在152例次病原体阳性者中,≤3岁中Flu 23例(50%)、RSV 13例(74.47%)、Adv 12例(66.67%)、Mp-Ab 5例(23.81%)、EB病毒17例(58.62%);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埃希菌3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肺炎克雷伯4例、阴沟肠杆菌1例。4~6岁中Flu 20例(43.48%)、RSV 4例(23.53%)、Adv 6例(33.33%)、Mp-Ab 6例(28.57%)、无EB病毒感染者;铜绿假单胞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7岁中Flu 4(8.7%)例、RSV和Adv均为0、Mp-Ab 10(47.62%)例、EB病毒10(34.48%)例。
2.3 发病时间与病原体的关系
病程≤3d者中Flu 19例(41.30%)、RSV 9例(52.94%)、Adv 8例(44.44%)、Mp-Ab 2例(9.52%)、无EB病毒者;病程4~6d者中Flu 12例(26.09%)、RSV 3例(17.65%)、Adv 2例(11.11%)、Mp-Ab 2例(9.52%)、EB病毒7例(24.14%);病程≥7d者中Flu 15例(32.6%)、RSV 5例(29.41%)、Adv 8例(44.44%)、Mp-Ab 17例(80.95%)、EB病毒22例(75.86%)。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尤以秋冬季高发,而我东北地区此季节气温多变、温差大、空气干燥、室内通风差,更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因此我们对此季在我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加以总结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常见病原体的致病情况。由病原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病毒感染者为75例,占同期下呼吸道感染的43.86%,肺炎支原体感染21例,占12.3%,痰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者为54例,占31.58%,而致病细菌仅为15例,占8.77%,说明病毒感染已成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原,而且年龄小于3岁的婴幼儿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腺病毒、EB病毒普遍易感,这与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弱、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抗病能力差有密切关系;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和腺病毒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学龄儿童低于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低于幼儿,这是由于学龄儿的免疫系统已基本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抗感染能力增强有关;而对于EB病毒则以婴幼儿和学龄儿童为主。从发病时间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和腺病毒病程多≤3d,说明上述病毒致病后症状、体征和/或中毒症状较明显,致患儿就诊较早有关。在病程≥7d者中腺病毒感染仍占44.44%,说明该病毒致病力强,临床恢复较慢。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一直备受关注,而此次发病率仅为12.3%,可能与基层医院对此病已有了足够的重视,使患儿在当地就可得到系统治疗有关.但由资料中仍可以看出其发病年龄仍以年长儿为主(≥7岁者占47.62%,4~6岁占28.57%,≤3岁占23.81%),且依据病程≥7d者Mp-Ab阳性率高达80.95%,提示我们对于发热和/或咳嗽病史一周以上的年长儿,应注意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对于EB病毒感染,在以往是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形式出现,此次我们对于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和/或有多脏器损害者做了EB病毒PCR检查,结果发现其阳性率为29/45,病程≥7d者阳性率占75.86%,提示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重视EB病毒所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而该病毒对于常规的抗病毒药疗效差,往往给治疗带来困扰,更昔洛韦对该病毒有特效,但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对其副作用的密切监测。
对于细菌性肺炎,此次细菌生长率为52/65,但致病菌仅占18/65(27.69%),且多为条件致病菌和/或耐药菌;致病菌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阳性率较高,在学龄儿中细菌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分析原因除与各年龄组的自身免疫功能有关外,对于年龄幼小者多起病较急、进展较快、病情相对较重,来医院就诊较早,细菌培养阳性率就较高;而年龄较大者多数病程较长(病程2周~1月者达59例),已经在院外应用抗生素治疗多日,细菌培养阳性率就低。
通过对此次临床资料的分析,我们注意到病毒感染已成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幼儿普遍易感,而EB病毒感染亦应引起重视。对于病情重、病程长、临床迁延不愈者除了要注意EB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耐药细菌感染外,还要注意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