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8-28 浏览次数:582次
作者:孙雄 作者单位:惠安县中医医院,福建惠安3621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125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7例,口服思密达、复方维生素B及补液、纠酸治疗;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内服中药参苓白术散、外敷中药贴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2 %,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3.6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腹泻停止时间上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不仅疗效好、见效快,且简便、无毒副作用,易为患儿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秋季腹泻 小儿 中西医结合
小儿秋季腹泻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1973年发现该病主要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临床上给予抗炎、止泻、补液、纠酸、对症治疗等,病情往往恢复较慢,有时迁延不愈。我院儿科门诊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对68例秋季腹泻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5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症见大便呈水样、蛋花汤样,有酸臭味等。镜检见脂肪球及白细胞,无脓细胞。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6月至3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6月至3岁。2组病例在性别、发病年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口服思密达(<1岁半包/次,1~3岁1包/次,每日3次)、复合维生素B(<1岁半粒/次,1~3岁1粒/次,每日3次),口服及静脉补液、纠酸。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外用丁香、肉桂、五味子以等量的比例研末,3 g/次,用食醋调成糊状,于辰时起填入肚脐(神阙穴),再用干净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夜晚入睡时去除,连续使用3次;内服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炒扁豆、连翘、炒薏苡仁、莲子各等分研粉,筛细),每次6~10 g,每日2次。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第二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标准。显效:用药24~48 h,腹泻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至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表现完全消失。有效:用药48~72 h,腹泻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至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用药72 h后,腹泻次数仍>2次/d,或情况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2.2结果
2.2.1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2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22组腹泻停止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2组腹泻停止时间比较 (±s,d)组别总有效病例腹泻停止时间治疗组601.8±0.6※对照组422.2±0.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本病具有传染性,小儿由于各脏器娇嫩,免疫功能低下,对该病的防御能力低,因此易受感染而发病。轮状病毒能侵犯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其微绒毛,影响水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出现腹泻,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水样便、黄绿色便、蛋花汤样便等,常伴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部分患儿腹泻后2~4 d出现病毒血症,使肠道外脏器受损,如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及中毒性脑病等。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加以治疗,争取在2~4 d内治愈或明显好转以阻断病毒血症。西医方面给予补液纠酸对症治疗,同时口服思密达加强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的修复;口服复合维生素B可调节肠道功能,恢复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屏障作用。
小儿秋季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其标是机体感受外邪,其本是脾胃虚弱,病变部位在脾胃、大小肠。若脾胃受病,则水谷精微不化,合污而下,则成泄泻。神阙穴(肚脐)药物敷贴,使药物经皮透入,进而通经入络,起到涩肠止泻作用。且小儿脾胃虚弱,健运失常,属阳虚之证,白昼为阳,故在白天贴敷神阙穴,更有利于提高疗效,且无毒副作用,方法简单,易为患儿及其家长接受。而内服参苓白术散,方中既有健脾和胃之茯苓、白术;又有健脾益气之党参;还有健脾祛湿之扁豆、薏苡仁。全方共奏健脾止泻之功效。
通过上述2组病例的临床观察,治疗组无论在总有效率、腹泻停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在内外合治、标本同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