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小儿咳嗽的临床辨治

发表时间:2012-08-17  浏览次数:668次

  作者:王绪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北京

  【摘要】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小儿咳嗽的临床辨治进行了总结,并附验案加以说明,希望能为儿童咳嗽的治疗有所帮助。

  【关键词】 咳嗽;临床辨治;小儿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究其发病原因,外因为外感六淫邪气,内因为内伤饮食生冷肥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疏薄,不耐六淫邪气侵犯,犯则肺首当其冲,外邪袭肺,肺失宣肃而发咳嗽。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伤及肺脾,湿蕴脾困而生痰;过食厚味甜腻食物,助热化火,灼肺伤津,炼液为痰;痰阻于肺,肺失宣肃而发咳嗽。若咳嗽日久迁延不愈,必耗气伤阴而致气阴两伤或肺脾气虚等虚证。从儿科门诊临床看,小儿咳嗽多有以下几种,现举例说明。

  1 外感咳嗽

  小儿外感咳嗽临床上以风热犯肺者最为多见,严冬季节感受风寒,风寒束肺者亦可见到。小儿为纯阳之体,寒邪极易转温化热,因此临证之时常见温热证候。临床对于风寒、风热咳嗽的治疗必权衡风寒、风热之多寡,风寒盛者清宣肃降之中佐以辛温解表;风热盛者清宣肃降之中佐以辛凉解表,表解则肺气宣畅,咳嗽自安。

  病例1 孟某,女,3岁,主因“咳嗽伴发热 5 d”于2007年3月6日就诊。5 d来咳嗽伴发热,体温38 ℃,有白稀痰,鼻塞流涕,体倦少汗,自诉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查体:T 38 ℃,咽稍充血,扁桃体红不大,双肺听诊无异常。辨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紫苏叶6 g、生麻黄1 g、辛夷6 g、白芷6 g、黄芩6 g、杏仁6 g、桑白皮6 g、前胡10 g、款冬花6 g、紫菀6 g。

  服药3剂汗出热退,咳嗽减少,仍有鼻塞流涕,痰白而黏,舌苔薄黄,脉浮。考虑为寒邪外透,肺有化热之象。故原方去紫苏叶、生麻黄,易紫苏子6 g、浙贝母6 g,再进3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风寒束肺,方中紫苏叶、生麻黄、辛夷、白芷辛温解表,杏仁、前胡宣肺止咳,黄芩、桑白皮清热宣肺,防其化热,款冬花、紫菀取其辛散温补,恐肺寒伤气之用。

  病例2 赵某,男,6岁,主因“咳嗽伴发热 3 d”于2008年6月9日就诊。3 d来咳嗽伴发热,体温38 ℃,痰白而黏,鼻流浊涕,有汗恶风,咽干稍疼,纳差,大便稍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查体:T 38 ℃,咽充血,扁桃体红不大,双肺听诊无异常。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肃。治法:清热解表,宣肺止咳。方药:薄荷5 g、荆芥穗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前胡10 g、牛蒡子10 g、干青果10 g、枳壳6 g。服药3剂热退咳减,咳痰稍黄,舌红苔薄黄,脉数。原方去薄荷、荆芥穗,易桔梗6 g、天竺黄6 g宣肺化痰止咳,再进3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风热犯肺,故治以辛凉解表,方中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前胡清热宣肺止咳,荆芥穗发表散风,取其微温不烈之性。

  2 肺热咳嗽

  小儿肺热从临床看多有以下3种原因:外邪袭肺(包括调护不当,寒暖不及),蕴郁化热为病因之一;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蕴积化热,火热上乘为原因之二;情志抑郁,肝经蕴热,木火刑金为原因之三。肺内郁热,炼液为痰,痰盛生热,肺失宣肃,故而咳嗽频作,痰难咳出。因此,临床治疗必以清肺化痰为先,痰净则咳止。胃肠积热者兼以消食化积,肝郁化热者兼以解郁疏肝。

  病例3 刘某,男,7岁,主因“咳嗽1月”,于2008年6月23日就诊。1月前开始咳嗽,曾在外院就诊,于静脉点滴头孢类抗生素,口服阿奇霉素及祛痰止咳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来诊时主症:咳嗽,痰多黄黏,难以咳出,夜间及活动后为主,时有气喘及咽喉不利,夜卧不安,食欲尚可,大便调和,舌红苔白略黄厚,脉数。查体:体温正常,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可闻及痰鸣音。辨证:痰热蕴肺。治法:清肺化痰止咳。方药: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百部6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葶苈子6 g、天竺黄6 g、炙枇杷叶10 g。服药5剂,咳嗽减轻,咳痰减少,呼吸平和,夜间仍咳嗽。原方去葶苈子、生牡蛎,易白茅根15 g、沙参15 g以凉络润肺,再进5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肺热,方中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生牡蛎、冬瓜仁、葶苈子、天竺黄清肺化痰,痰去则咳止,百部、炙枇杷叶意在润肺以防伤阴。二诊时夜间咳嗽,多为肺热伤阴或肺络血热,用沙参、白茅根意在凉血润肺。

  病例4 杨某,男,6岁,主因“咳嗽5 d”于2008年7月4日就诊。5 d前因食肉过量出现呕吐,后又着凉而咳嗽,咳嗽为阵发性,咳声重浊,痰多黄黏,夜间咳重,咳嗽时时有呕吐,手足心热,食欲差,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数。查体: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正常。辨证:肺胃蕴热。治法:清泻肺胃、化痰止咳。方药: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知母6 g、生大黄3 g、莱菔子10 g、枳壳6 g、葶苈子6 g、炙枇杷叶10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服药3剂,咳嗽转好,痰少,未有呕吐,大便稍稀,每日1~2次,纳食渐增,舌有裂纹,舌红苔薄白,脉滑。原方去紫苏子、知母、生大黄、葶苈子,易苏梗10 g、白茅根15 g、沙参15 g凉络养阴润肺,再进4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肺胃之热所致,方中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知母、生大黄、莱菔子、枳壳泻热导滞,葶苈子、生牡蛎、冬瓜仁清热化痰,炙枇杷叶意在润肺以防伤阴,兼以止呕。

  病例5 冯某,女,12岁,主因“咳嗽1月余”于2008年3月22日就诊。1月前曾与同学吵架,心情不畅,又感风寒而发咳嗽,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明显,近日稍有加重。来诊时主症:阵发性咳嗽,白天为主,痰黄黏难以咳出,咳时伴胸胁刺痛,自觉胸闷,善叹息,烦躁易怒,纳少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查体: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正常。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粗,余未见异常。辨证:木火刑金,痰热蕴肺。治法:疏肝清热,化痰止咳。方药:白芍10 g、郁金6 g、旋覆花10 g、醋香附10 g、知母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10 g、桑白皮10 g、瓜蒌10 g、葶苈子6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天竺黄6 g。服药5剂,咳嗽胸闷、纳食好转,大便正常,未见胸痛,仍有咳痰,黄白相间,夜间咳嗽,原方去知母,易白茅根15 g,再进6剂而愈。

  按语:木火刑金之咳,临床多见于年长患儿,临床不多见,因此,临床病史采集很重要。方中白芍、郁金、旋覆花、醋香附疏肝解郁,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瓜蒌、生牡蛎、冬瓜仁、葶苈子、天竺黄清肺化痰,瓜蒌、知母意在泻热通便,使热邪自大便而出。

  3 内伤咳嗽

  小儿内伤咳嗽多因脾胃失调所致,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因多种原因,如夜卧胸腹受凉,或过食冰凉之物,或先天脾虚等,致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上贮于肺而发咳嗽。故《素问》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内伤患儿咳嗽常常以痰多为特点,治疗以健脾燥湿化痰为主法,以断其生痰之源,故《医宗必读》强调“治痰不理脾,非其治也”。方药以经典方二陈汤为主治疗。

  病例6 王某,女,2岁,主因“咳嗽3周”于2008年8月13日就诊。3周前曾发热,后开始咳嗽,口服抗生素及化痰药物治疗,未见好转。来诊时主症:间断咳嗽,症状不重,喉中痰声明显,偶有憋气,纳食少,大便偏稀,汗出偏多,脾气偏大,舌淡,苔白滑,指纹红滞。查体:精神尚好,面色淡白,毛发稀黄,肋骨稍外翻,咽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有少许痰鸣音,余未见异常。患儿平素饮食不佳,1岁时有肺炎病史。辨证:脾虚湿盛, 痰浊阻肺。治法:健脾除湿,化痰止咳。方药:茯苓10 g、法半夏3 g、陈皮6 g、苍术6 g、紫苏梗6 g、黄芩3 g、杏仁3 g、桑白皮3 g、诃子肉6 g、五味子6 g、炒白术3 g、莲子肉6 g、炒白扁豆10 g。服用5剂,咳嗽消失,偶有痰声,汗出减少,大便见干,但饮食仍欠佳。治则易为健脾和胃,调理善其后。方药:太子参15 g、茯苓10 g、陈皮6 g、荷叶6 g、砂仁3 g、诃子肉6 g、五味子6 g、莲子肉6 g、炒麦芽10 g、焦山楂6 g。

  按语:本例患儿为内伤痰湿咳嗽,故治以二陈健脾燥湿,因患儿大便偏稀,故应用紫苏梗而不用紫苏子,诃子肉、五味子、莲子肉意在健脾敛汗。

  4 肺虚咳嗽

  小儿肺虚咳嗽临床多见肺气虚为主和肺阴虚为主两类,多因素体虚弱,反复外感,反复咳嗽,日久伤气,肺气不足及热病伤阴,肺阴不足所致。临床治疗宗“虚则补之”之治则,即治疗以补为先,肺气虚者,当以太子参、黄芪等以益肺;肺阴虚者,当以沙参、麦冬、百合等以育阴。

  病例7 杨某,女,9岁,主因“咳嗽2月”于2009年2月10日就诊。2月前因肺炎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5 d,出院后仍有低热、咳嗽。来诊时主症:干咳少痰,夜间为主,咽干低热,午后为主,体温37.2~37.5 ℃,夜间盗汗,夜眠欠佳,纳食差,大便偏干,舌红绛少津,舌苔少,脉细。查体:精神尚好,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左肺听诊有少许湿啰音,余未见异常。辨证:肺热伤阴。治法:清肺育阴,凉血退热。方药:沙参15 g、麦冬10 g、百合10 g、五味子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青蒿10 g、白薇10 g、地骨皮10 g、银柴胡10 g。服药5剂,热退咳减,食欲转好,夜眠改善,仍有盗汗,原方去青蒿、白薇、银柴胡,加诃子肉10 g、乌梅10 g、生牡蛎15 g、黄精10 g,再进5剂,患儿咳平,盗汗好转。再诊时方药去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患儿属阴虚咳嗽,为热病伤阴、余热未尽所致,方中之药以养阴清热、宣肺止咳为主,而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意在清营分之热。该患儿在一诊时同时在我院进行超短波理疗,以促进肺部啰音的吸收,2周后左肺湿啰音消失。

  5 结语

  咳嗽在西医学中为一个症状,在中医学中为一个病名,临床中咳嗽虽为轻证,但往往难以速愈,病久必耗气伤阴。小儿形气未充,证易速变,故病初贵当早治。依据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及小儿纯阳之体、易于化热的特点,并结合先辈之经验,临床时选用紫苏子降逆,黄芩清肺,桑白皮泻热,杏仁宣降,4味中药为主方治疗咳嗽,共奏清宣肃降之功效。临床应用中在本方药基础上辨证治疗,随证佐药,肺寒者佐以紫菀、款冬花,取其辛散温补以防伤气;肺热者佐以百部、炙枇杷叶,取其润肺以防伤阴;夜咳或阵咳者佐以沙参、白茅根、百合,取其凉血润肺;咳初鼻塞流涕者佐以前胡、桔梗、浙贝母以宣肺止咳;痰黏难以咳出者佐以海浮石、生蛤壳以软化黏痰;痰盛者佐以葶苈子、川贝母泻热化痰;痉咳者佐以地龙、百部、钩藤、生牡蛎熄风解痉镇咳;晨间咳痰重者佐以法半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