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合并暂时性心肌缺血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0-08 浏览次数:563次
作者:王洁1,王爱兰2 作者单位:1.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4;2.南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8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合并暂时性心肌缺血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新生儿窒息合并暂时性心肌缺血的70 例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测定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合并暂时性心肌缺血经7~10 d治疗,疗效显著,预后良好。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暂时性心肌缺血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医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新生儿期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可致多脏器损害,心脏是较常受累的器官,暂时性心肌缺血是新生儿窒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成功率,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0 例新生儿窒息合并暂时性心肌缺血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暂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1]:患儿反应差,肤色苍白或青紫,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多汗,心音低钝,心率快,肝大,低血压,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改变等。其中男39 例,女31 例,年龄10 min~5 d,体重1.5~2.0 kg 15 例,2.0~4.0 kg 52 例,>4.0 kg3 例;早产儿17 例,足月儿46 例,过期产儿7 例。
1.2 病史
均有窒息史,较度窒息47 例,重度窒息23 例;宫内窘迫19 例,羊水浑浊或粪染36例;顺产29 例,胎头吸引4 例,产钳助娩3 例,臀牵引3 例,剖宫产31 例。
1.3 临床表现
反应差51 例,肤色苍白11 例,青紫42 例,呼吸急促29 例,喂养困难16 例,多汗13 例,心音低钝41 例,心率<120 次/min 19 例,心率>160次/min 10 例,肝脏增大6 例,低血压1 例。
1.4 辅助检查
1.4.1 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测定
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后24 h内采血化验,其中肌酸磷酸肌酶(CK)136~10 426.6 U/L(正常值25~200 U/L),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26~217.2 U/L(正常值1~24 U/L),乳酸脱氢酶(LDH)579~1 716.7 U/L(正常值60~240 U/L),谷草转氨酶(AST) 47~329 U/L,肌钙蛋白(cTnl)2.9~3.8 μg/mL,平均2.1 μg/mL(正常值<1.7 μg/mL)。
1.4.2 心电图
所有病例入院后予以心电监护,其中出现T波低平、倒置及ST段下移48 例,心律不齐2 例,心动过缓7 例,房室传导阻滞2 例。
1.4.3 胸正位片
49 例行胸正位X线检查,其中31 例可见片状阴影或纹理增粗,5 例可见颗粒状阴影、支气管充气征及白肺表现,1 例心影增大,12 例胸片未见异常改变。
1.4.4 头颅CT
53 例在出生后3~5 d行头颅CT检查,其中蛛网膜下隙出血46 例,脑室内出血6 例,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改变37 例,未见异常5 例。
1.5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纠酸,加强心肌收缩,改善微循环,稳定内环境,应用能量合剂、大剂量维生素C及1.6二磷酸果糖营养心肌,对并发症予以相应治疗,所有患儿每日心电监护观察心电图变化,58 例治疗7~10 d复查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
1.6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7~10 d,患儿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心电图正常;临床好转:治疗7~10 d临床症状好转,生命体征稳定,心电图正常或轻度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较前好转;临床无效:治疗7~10 d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病情进展恶化,心电图及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及百分率表示,组间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临床痊愈19 例,占27.1%,临床好转45 例,占64.3%,临床无效6 例,占8.6%,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表1 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3 讨 论
新生儿窒息致患儿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氧和二氧化碳交换不足,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临床出现多脏器受损[2],心脏可致暂时性心肌缺血,主要表现在心肌酶谱、心电图、心功能及心脏病理等方面。
心肌缺氧时细胞膜损伤和膜通透性增高,使细胞内大量的酶释放入血液,故血清中羟丁酸酶(HBDH)、钾(K)、CK-MB,AST,LDH及cTnl等活性增高,故临床上被认为是心肌损害的评定指标。本组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酶学改变,以上指标平均值均较正常值明显增高,提示新生儿窒息后合并暂时性心肌缺血者均有不同程度心肌损害。心肌酶谱可反映心肌细胞的完整性,特别是CK-MB,绝大部分存在于心肌细胞胞浆内,是一种心肌特异性酶,评价心肌损害的阳性率达97.5%,特异性达100.0%[3],本组患儿入院时CK-MB为(96.9±70.8) U/L,经7 d治疗后为(26.8±16.9) U/L,明显下降,而CK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及心肌,正常人血清中仅含少量,但心肌损害时血中可大量出现[4],本组患儿入院时CK为(541.5±276.6) U/L,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治疗7~10 d后为(165.6±46.7) U/L,亦明显下降。94%cTnl以结合形式存在心肌细胞调节蛋白的终丝上,仅6%存在于心肌细胞浆中[5],在循环血液中很少发现,当窒息缺氧使心肌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时,胞浆中的cTnl即释放出来,随血流或淋巴液进入血循环中,即使是微量的cTnl此时也可以测得到,因此cTnl是心肌细胞特有的成分,血清cTnl的增高是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标志,在心肌受损早期,cTnl快速释放外周,在4~6 h内升高,其后肌原纤维不断崩解破坏释放cTnl,在18~24 h达高峰,CK-MB在心肌损害后3 d就开始下降,cTnl的升高持续1~2 周,因此具有出现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5],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Tnl的改变比CK-MB对心肌损害的判断更敏感,本组患儿入院时cTnl为(3.5±0.5) μg/mL,治疗7 d 后为(1.2±0.2)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以心脏最丰富,其次为肝、肾、骨骼肌、胰腺中,但其特异性较差[4],很多组织中含有AST,但以心肌含量最高,有文献报道,有异常因素的新生儿与正常新生儿比较AST,LDH均有显著差异,特别是LDH明显增高,可因缺氧使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液,引起酶升高,本组患儿中入院时AST(159.8±113.5) U/L,治疗后(87.3±48.1) U/L,LDH(985.4±249.1) U/L,治疗后(372.1±45.4) U/L,入院时均较正常值升高,治疗后均下降。
窒息合并暂时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的监测亦具有临床意义,常规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作为判断心肌缺血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1]。本组患儿入院后心电图异常者59 例(84.3%),其中出现T波低平、倒置及ST段下移者47 例(67.1%),心率不齐2 例(2.9%),心动过缓7 例(10.0%),房室传导阻滞2 例(2.9%),提示心电图异常发病率高,主要以ST-T改变为多,7~10 d后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55 例,占93.2%,提示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但恢复较快;本组患儿入院后49 例行胸正位片检查,X线有异常改变者占75.5%,其中31 例为片状阴影或纹理增粗,占63.3%,考虑吸入性肺炎改变,与窒息时多有羊水吸入有关,发病率高,但预后多良好,5 例出现颗粒状阴影,支气管充气征及白肺表现,占10.2%,考虑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虽发病率低,但提示病情重,预后差;有53 例行头颅CT检查,其中颅内出血42 例,占79.2%,新生儿HIE改变37 例,占69.8%,而未见异常者仅5 例,占9.4%,提示窒息后合并心肌损害者多同时合并有颅脑损伤,且以颅内出血及HIE较多见。
本组患儿临床痊愈率27.1%,好转率64.3%,提示新生儿窒息合并暂时性心肌缺血者经积极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临床无效者占8.6%,多因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且病情严重而预后差。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宫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1-408.〖1〗
[2]陈述枚,谢祥鳌.现代儿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117.〖1〗
[3]李春娥,夏振炜,俞善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J].新生儿科杂志,2005(20):277-280.〖1〗
[4]戚仁铎.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92-463.〖1〗[5]吴希如,秦炯.儿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4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