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感染性休克46例回顾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29 浏览次数:578次
作者:李庆文 作者单位:广东 清远,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摘要】目的对婴幼儿感染性休克进行临床探讨,以便及早诊断治疗,降低婴幼儿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婴幼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度休克35例,重度休克11例,总结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 轻度休克治愈35例,治愈率100%;重度休克治愈4例,治愈率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1,P<0.01)。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婴幼儿感染性休克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 休克,感染性/治疗; 危重症; 复苏术/治疗应用; 婴儿
感染性休克是婴幼儿常见的危重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近几年来虽然抗感染和各器官功能支持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感染性休克仍是小儿重症监护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笔者通过对本院儿科46例婴幼儿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析,旨在总结早期诊断治疗的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6/200906广东省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住院的婴幼儿感染性休克患儿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1个月至1岁19例,~3岁27例;病程1~3周;重症肺炎17例,败血症14例,出血性坏死性肠炎10例,中毒型细菌性痢疾3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轻度休克35例,重度11例。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儿科学》第6版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1]。
1.3 治疗方法 均首先予液体复苏,在第1小时内,先用生理盐水20 mL/kg静脉滴注10~20 min,然后评估循环情况,如心率是否下降,皮肤花纹是否消失,肢端是否变暖,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缩短等,如果循环改善可继续补液阶段,若循环无明显改善,可再予第2剂、第3剂,每剂均为10~20 mL/kg,总量可达40~60 mL/kg;在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可从另一静脉通道加用血管活性物质,如多巴胺(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91101)5~10 μg/(kg·min)等,根据病因选用广谱高效抗生素,若测血气pH<7.25予纠酸,有心力衰竭者予西地兰抗心脏衰竭,有脑水肿表现者在抗溶的基础上予20%甘露醇每次0.25~0.5 g/kg注入,以及呼吸支持等;继续输液按电解质测定结果,先用1/2~2/3张液体在其后6~8 h内输入,以后再用1/3~1/4张液体维持输液,输入葡萄糖剂量根据血糖值而调整。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
1.5 疗效判定标准 (1)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 s;(2)外周及中央动脉博动均正常;(3)四肢温暖;(4)意识状态良好;(5)血压正常;(6)尿量>1 mL/(kg·h)[2]。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轻度休克 体温37.5~40 ℃ 32例(91%),>40 ℃ 3例(9%);心率增快(婴儿>150次/分,幼儿>140次/分)35例(100%);精神烦躁不安或萎靡35例(100%);面色苍白、手足冷、发绀34例(97%);呼吸增快(婴儿>50次/分,幼儿>40次/分)29例(83%);尿量减少[<1 mL/(kg·h)]19例(53%);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 s 17例(34%);血压正常34例(97%)。
2.1.2 重度休克 体温正常1例(9%),37.5~40 ℃ 7例(64%),>40 ℃ 3例(27%);面色苍灰,皮肤明显花纹8例(73%);心率增快(婴儿>150次/分,幼儿>140次/分)11例(100%);神志模糊6例(56%),昏迷5例(45%);血压下降(收缩压婴儿<70 mm Hg,幼儿<75 mm Hg)11例(100%);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 11例(100%);尿量减少[<1 mL/(kg·h)]11例(100%);呼吸困难6例(56%)。
2.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增高43例(93%),其中(10~20)×109/L 25例(54%),(21~30)×109/L 16例(38%),>30×109/L 2例(4%);中性粒细胞增多46例(100%);血液生化及动脉血气分析,血钠<135 mmol/L 36例(83%),代谢性酸中毒30例(65%)。14例败血症均培养出细菌,C反应蛋白均升高。
2.3 治疗效果 轻度休克35例,液体复苏量(32.2±4.8)mL/kg,休克基本在6 h内纠正,治愈35例,治愈率100%;重度休克11例,液体复苏量(50.3±10.8)mL/kg,治愈4例,死亡7例,治愈率36%。轻度休克治愈率明显高于重度休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1,P<0.01)。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发生在严重感染基础上,由致病微生物及其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而致的复杂综合征[2]。休克常呈进行性发展,后期常造成多脏器损害,本组资料显示,轻度休克治愈率100%(35/35),重度休克治愈率36%(4/11),故应强调早期诊断及早治疗,以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虽然目前感染性休克的基础理论不断深入,并取得基本一致的认识,但休克早期诊断仍主要依据临床观察和经验判断,而反复评估症状和体征是最基本的措施。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部分依赖于其原发病,然而不同病因引起的休克常有非常相似的临床特征,本组资料显示,轻度休克中心率增快(100%),精神烦燥不安或萎靡(100%),面色苍白,四肢冷发绀(97%),呼吸增快(83%),尿量减少(53%)等,所以感染性休克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但一些非特异性症状体征应引起高度重视,包括不能解释的心动过速,突然烦燥不安或精神萎靡,胃纳少拒食,面色苍白、四肢冷发绀,呼吸加快,短时间体温增高或不升,尿量减少等。而血压降低,往往是休克失代偿期或晚期的表现,故应对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心率、呼吸、四肢温度、是否发绀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进行重点观察,持续实时监护心电图、心率,经皮氧饱和度,血压、体温、尿量等,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等,及早诊断感染性休克。
由于婴幼儿感染性休克临床变化迅速,有时不易正确判断。如原发病为肺炎(本组资料占37%)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当患儿出现呼吸快,心动过速,因低氧血症感染导致肝脏增大,肾脏低灌注表现尿量减少时,则很容易误诊为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而限制液体输入,耽误了抢救时间。此时可试验性给予液体复苏,反复评估患儿对治疗措施的反应,并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功能,以排除误诊。另外,休克导致脑低灌注时,可表现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时,易被误诊为颅内感染,此时易过分重视降颅内压,忽视循环问题,因此,对于有感染存在同时又有神经系统表现的病例,要随时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可能性[3]。
充分的液体复苏是临床早期治疗休克最关键的措施。而感染性休克存在着绝对或相对的低血容量,发热、多汗、呼吸增快、腹泻、呕吐以及毛细血管的渗漏,第3间隙液体如外周性水肿,腹腔积液等使绝对血容量明显不足,而小血管功能失调,血液分布异常,外周血池尤其是容量扩张更使相对血容量不足,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研究显示,在感染性休克早期治疗中,若能于6 h内实现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组织氧代谢正常,病死率明显下降[4],而液体复苏主要强调第1小时内的液体量和速度,本组资料中,轻度休克液体复苏量为(32.2±4.8)mL/kg,休克基本在6 h内纠正,治愈率100%,无一例出现心力衰竭及水肿情况。当需要静脉推注第3剂液体时,要警惕肺水肿的可能,注意肺部是否听到新的湿啰音。因此第1小时内输液既重视液量不足,又要注意心肺功能以及全身水肿情况。但严重脓毒症时,由于全身炎症反应剧烈,毛细血管通性增高常出现组织水肿,此时仍应继续扩容,以水肿为代价以保证有效循环血量,但若有条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其他实验室指标。至于液体选择,首选生理盐水,而不用含糖液,休克时常存在低钠血症(本组资料占83%)、应激性高血糖,而传统的2∶1等张液,目前主张少用和慎用[5]。若血气分析提示pH低于7.2的代谢性酸中毒,可在保证通气的情况下,稀释成1.5%等张液给予,酌情使用至pH达7.25即可,因此时酸血症对血管功能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不利影响已很小,且氧离曲线右移有利于血红蛋白释放氧,以后随着循环和肾功能改善,机体可自动调节酸碱平衡[6]。
总之,对严重感染患儿应加强监护,重视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密切观察病情动态变化,早期诊断感染性休克,早期充分液体复苏,早期逆转休克,以降低婴幼儿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8239.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3206.
[3] 何颜霞.感染性休克诊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8):577578.[4] 张育才,张宇鸣.小儿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8):633635.
[5] Vincent JL,Gerlach H.Fluid resuscitation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an evidencebased review[J].Crit Care Med,2004,32(11 Suppl):S451S454.
[6] 朱绿绮.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8):57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