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OV+C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15 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7-13 浏览次数:540次
作者:郑国方 作者单位: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淮安
【摘要】 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叠加常频机械通气(HFOV+CMV)与常频机械通气(CMV)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治愈率等的差异。方法:治疗组 15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采用HFOV+CMV治疗,对照组19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采用CM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用氧浓度、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愈率。 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对照组治愈1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例。与机械通气前相比治疗组2 h后PCO2即明显下降(P<0.05),与CMV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8 h后下降极为显著(P<0.01),与CMV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 治疗组机械通气治疗8 h后氧合功能即明显改善,表现为FiO2 、OI、MAP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24 h~48 h后氧合功能进一步改善,FiO2 、OI、MAP均进一步下降,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高、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气胸及VAP发生率下降(P值均<0.05),但Ⅲ级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明显(P >0.05)。结论:HFOV+C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优于传统机械通气,并发症低,可作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首选模式。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常频机械通气 新生儿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既往多采用常频机械通气,近年来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通气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笔者探索一种新的机械通气模式:高频振荡通气+常频机械通气(HFOV+C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5 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治疗组15例系2005年12 月至2006年11月本院收治的患儿,其中男 10例,女5 例,平均体重(2 720.8±362.4) g ,平均日龄(35.6±9.3) h ,平均胎龄(35.62±6.3)周,对照组系同期收治的呼吸衰竭患儿19例,其中男 13例,女6 例,平均体重(2 602.3±271.6 )g ,平均日龄(29.7±8.2) h ,平均胎龄(35.1±5.4)周 ,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并有机械通气指征[2],两组间平均体重、日龄、胎龄比较差异无显著。两组间原发病分布(见表1)。
表1 两组机械通气患儿疾病分布(略)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 所有患儿均予常规治疗,如清理呼吸道、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碱性药物、补液、静脉营养等。
1.2.2 HFOV治疗 对照组患儿选用CMV,依据病情预设适当的通气模式(A/C或SIMV)及参数(PIP、PEEP、FiO2、RR、Ti等),治疗组使用StePhanie呼吸机进行HFOV,依据病情预设适当的振荡压力、振荡频率及FiO2,同时叠加CMV(RR 20次/min ~25 次/min,PIP 18 cmH2O ~20 cmH2O,PEEP 3 cmH2O ~5 cmH2O ,Ti 0.4 s~0.5 s。), 然后依据血气结果结合临床病情调节呼吸机参数,记录两组间机械通气前后血气、机械通气2、8 h、24 h、48 h用氧浓度(FiO2)及氧合指数(OI ) 、平均气道压(MAP)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治愈率等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先计算各组资料的(x±s),再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样本率采用确切概率法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间机械通气前后血气结果及氧合情况比较 两组间机械通气前后血气结果及氧合情况比较(见表2),表2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HFOV+CMV组机械通气治疗2 h后PCO2即明显下降(P<0.05),与CMV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8 h后PCO2下降极为显著P<0.01,与CMV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 HFOV+CMV组机械通气治疗8 h后氧合功能即明显改善,表现为FiO2 、OI、MAP均明显下降(P<0.05),与CMV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24 h~48 h后氧合功能进一步改善,FiO2 、OI、MAP均进一步下降,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与CMV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及转归 HFOV+CMV组15例治愈13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并发III级以上颅内出血6例, 呼吸机相关肺炎4例,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治愈率比较(见表3),由表3结果显示与CMV组相比HFOV+CMV组治愈率高、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气胸及VAP发生率下降(P值均<0.05),但III级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明显(P >0.0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NICU最常见的危重病之一,亦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机械通气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该病的病死率,呼吸衰竭患儿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以改善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少呼吸功、保持气道通畅,但在用常频呼吸机对呼吸衰竭患儿尤其是有严重肺损伤的患儿进行机械通气时,为了能达到满意的血氧水平 和正常的PaCO2,而又不过高增加吸入氧浓度,常需要较高的压力和较大的潮气量,从而增加了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机械通气时间,增加了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3]。高频通气是应用小于或等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高的通气频率(≥正常频率4倍以较低的气道压力下进行通气的一种特殊的通气方法,能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维持适当的气体交换,与常频机械通气相比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肺泡均匀膨胀,改善气体交换及肺顺应性,从而改善氧合及二氧化碳的排出,可以有效地避免肺泡过度扩张所致的气压伤和慢性肺损伤,减少气道对压力和对氧的要求[4]。本组15例患儿经高频振荡通气后2 h PCO2即明显下降,8 h后氧合功能即明显改善,与常频通气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上述报导相符[4]。既往多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不佳改用高频通气治疗[5],本组选用高频振荡通气作为首选模式,与常频通气相比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气胸发生率明显下降,治愈率提高,提示选用高频振荡通气作为首选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具有一定优越性 既往研究对高频通气是否增加颅内出血有不同意见[6],本组资料显示两者无显著差异。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一个潜在危险是空气陷闭[3],本科使用的StePhanie呼吸机具有HFOV+CMV功能,本组资料显示HFOV+CMV模式由于叠加了CMV有效避免了空气陷闭的发生。
笔者认为 HFOV+CMV作为一种新的通气模式,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氧合和促进二氧化碳排出,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及气胸的发生,避免空气陷闭的发生,可作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首选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1-465.
[2]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 [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56-357.
[3] 周晓光,肖 昕,农绍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153.
[4] 苏卫东, 瞿尔力,叶 雯,包曼华.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重症肺疾病中的应用[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6):363-365.
[5] 周 伟.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的应用 [J]. 中华围生医学杂志,2006,9(2):135-137.
[6] 肖 昕,张金萍,周晓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文献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 ,18(7):43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