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贝止咳液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5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5-24 浏览次数:479次
作者:樊彩娥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目的观察射贝止咳液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射贝止咳液(由甘肃省中医院药剂科提供);对照组50例,采用酮替芬、氨茶碱常规西药治疗。观察近期疗效、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射贝止咳液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明显优于酮替芬、氨茶碱,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射贝止咳液,咳嗽变异性哮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治疗颇为棘手,临床复发率较高。目前西医常用抗过敏药物、β2 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对症治疗,用药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但停药后咳嗽反复发作,病情迁延最终转变成典型的哮喘。我科自2005—2008年使用射贝止咳液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临床确诊为CVA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2岁,平均(5.75±2.67)岁;发病时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10岁;病程最短者2月,最长3年;有个人过敏史17例,家族过敏史24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5~12岁,平均(5.66±2.62)岁;发病时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11岁;病程最短者3月,最长3年;有个人过敏史15例,家族过敏史21例。对于随访不便、支气管炎、慢性扁桃体炎、鼻炎、腺样体肥大、胸腺肥大、鼻后滴漏综合征等患儿不列为观察对象。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参照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修订的CVA诊断标准[1]:①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性咳嗽,运动后加重,少痰,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②气管舒张剂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③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辅助诊断条件);④气道呈高反应性特征,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辅助诊断条件);⑤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1.3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射贝止咳液(甘肃省中医院药剂科提供,由射干、浙贝母、细辛、黄芩、地龙、蝉蜕、僵蚕、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炙枇杷叶等组成),每毫升相当1 g中药材浓度。1~3岁,2~4 mL/次;4~7岁,5~8 mL/次;8岁以上10~15 mL/次,每日3次,连续口服3~4周。对照组口服酮替芬0.08 mg/(kg•次),每日2次,疗程4~8周,咳嗽严重时加服氨茶碱 3~5 mg/(kg•d),每日3次,疗程1~2周。缓解期停服氨茶碱。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临床控制: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2月以内无复发。显效:咳嗽减轻,夜间及晨起无症状,停药后症状无加重。好转:咳嗽减轻,夜间及晨起仍有轻咳,停药后症状加重。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EOS水平的比较
见表2。表2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EOS水平的比较
3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又称咳嗽型哮喘、非典型哮喘、隐匿型哮喘,为哮喘前驱状态,病理表现与典型哮喘相似,以气道慢性炎症、可变性气流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3]。近年来的研究认为,EOS是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主要效应细胞,EOS的趋化和激活,可释放毒性蛋白、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等活性产物,导致气道炎症的产生。临床观察表明,射贝止咳液可显著降低外周血EOS的数量,减少病理活性产物的释放,达到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目的。
目前中医学对CVA的发病认识尚未统一,多数认为其与典型哮喘的发病机制相同。内因责之于素体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气候骤变,寒热失调,接触异物,过食生冷咸酸等为诱发因素。但CVA患儿常常咽喉气道一有痒感,咳嗽即发作,呈阵发性、突发性、反复性,与“痒则为风”、风邪“善行而数变”“风胜则挛急”的特性相符,从而确定风邪是CVA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4]。风邪犯肺、邪阻肺络、肺气失宣、气道不利、气道挛急所致[5]。故治以泻肺化痰,祛风通络。射贝止咳液是我们应用临床20多年的经验方,经过剂型改革,研制成射贝止咳液,方中射干、浙贝母泻肺利气为君药;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止咳,其中白芥子善治皮里膜外之痰;黄芩、枇杷叶清热化痰;细辛辛温,温经化痰,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地龙、僵蚕、蝉蜕为虫药,有走窜之性,能通肺络,解痉挛,祛风。诸药合用,共奏泻肺化痰、祛风止咳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子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浙贝母能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有平喘作用,通过影响气管纤毛黏液运动,表明有祛痰作用;地龙、蝉蜕、僵蚕能阻止组胺受体,有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抗炎和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另外,地龙还能通络活血,以改善肺部血循环,有利于气道炎症的愈合,增强止咳之功;炙黄芩具有广泛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抑制慢反应物质如白介素的产生,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研究表明:此类药物有改善患儿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衡状态、减少炎性介质释放、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改善支气管黏膜肿胀等作用,故用于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7.
[3]向莉,胡仪吉.咳嗽变异性哮喘[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0):776.
[4]罗社文.晁恩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J].中医杂志,2002,43(1):74.
[5]罗社文.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辨证论治之思路[J].中国全科医学,2004,7(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