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早产儿的喂养

发表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454次

  作者:符雪丽,陈婷  作者单位:1.茂名市中心血站,广东 茂名 525000;2.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1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的喂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的267例早产儿的喂养方法。结果:经过早期、正确的喂养,267例早产儿中存活出院243例,死亡24例,存活率91%。结论:早期、正确的喂养是保证早产儿能得到足够的营养,提高其成活率的关键,也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早产儿,喂养

  早产儿在儿科临床中比较常见,一般是指出生时胎龄达到28周而不满37周的新生儿,其体重常常不足2 500 g,甚至更低。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上升,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日益突出。早产儿出生后吞咽,吸吮反射较弱,甚至没有,消化吸收功能也不成熟,但营养需要量相对较多。早期喂养可使早产儿减少发生低血糖,也使血胆红素上升相对减轻,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少,体重下降时间缩短,程度减轻[1]。因而早期、正确的喂养是保证早产儿能得到足够的营养,提高其成活率的关键,也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环节。现将近年来早产儿的喂养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

  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早产儿267例,其中男179例,女88例,胎龄<30周61例,<35周170例,<37周36例,入院时平均体重1 390 g,其中低体重儿113例,极低体重儿152例,超低体重儿2例。存活出院243例,死亡24例,存活率91%,出院时平均体重2 060 g,平均住院日20 d。

  1.2 喂养要求

  1.2.1 尽早喂养

  早产儿其代谢调节体温的能量相对高于其他新生儿,加之能量储备低,所以能量供给尤为重要。吞咽反射差,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喂养困难,最好用母乳喂养,做到早哺乳、早喂养。早期营养是早产儿智力发育的基础,母乳为早产儿首选奶制品,不仅因为母乳含有丰富的、最适宜婴儿消化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还因母乳中含有脑细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牛磺酸、鞘磷脂、胆固醇等重要物质,特别是含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但在牛乳中缺乏的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研究发现母乳喂养较牛乳喂养的早产儿智商高。此外,母乳能促进肠道双岐杆菌的定植和繁殖,有利于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防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对维持机体的微生态平衡、保持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降低感染至关重要。早期微量喂养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加速肠黏膜生长和胆汁分泌,促进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

  1.2.2 开奶时间

  原则上主张早期、足量喂养,一般都是入院后即开奶。但大部分低出生体重儿,多伴有轻度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这类患儿胃肠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可先予以肠道外静脉营养(TPN),视病情适当推迟喂奶时间。如有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窒息史、消化道出血或胎龄<30周者,予延迟开奶1 d~5 d。

  1.2.3 奶液选择

  首选母乳,如确实无母乳条件者应用早产儿专配奶粉,后者的浓度从1:1开始,到2:1,再到早产全奶。

  1.2.4 喂养方式

  按早产儿的身体状况、强弱、体重、吸吮及吞咽能力而选用直接哺乳或鼻饲喂养。(1)直接喂养:开始用滴管喂养,方法:将鲜母乳吸入经消毒的滴管中,将患儿右侧卧位,缓慢滴入患儿口中,开始每次2滴~5滴, 观察患儿吞咽情况,若有吞咽动作,可用奶匙喂养。如无呕吐、无腹胀可根据患儿的吞咽情况逐渐添加奶量,每2 h一次,每次1 ml~2 ml,以后每日增加2 ml,如用早产儿配方奶,则从1:1奶到2:1奶逐渐改为早产全奶。在此过程中,患儿如出现了吸吮动作,则开始吸吮母乳,并渐以哺乳为主,吸吮不足时挤出用奶匙补充喂养。各种原因不能哺乳的,可用奶瓶喂养。滴管、奶匙、奶瓶应随时清洁消毒,以防继发消化道感染。(2)胃管喂养:对精神状态极差、无吞咽能力的早产儿,用胃或十二指肠鼻饲。鼻饲既减少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保证热量供给,同时又能使患儿得到充分休息。但因插胃管易损伤胃黏膜,加上每次回抽的负压作用,易引起胃出血,而且不利于刺激吸吮和吞咽反射的建立。严格控制指征、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胃管喂养。

  方法:采用胃管经口或经鼻插入,确定胃管位置,抽吸胃内容物。有咽下羊水者,用温水洗胃后,由胃管缓慢注入5%葡萄糖2 ml~10ml,间歇2 h后给第二次,如无腹胀、无呕吐,即可改为母乳,开始每次3 ml,逐渐增加奶量,以不发生呕吐、腹胀为原则。注入速度不宜过快,时间每次不少于15 min,以免呕吐引起呼吸道梗阻和吸入性肺炎。间歇2 h~3 h喂奶一次。鼻饲完后可用5%葡萄糖水2ml冲净管壁上的奶粉,保持管腔清洁通畅。口腔护理每日3次,胃管每周更换一次。喂后可选择性稍抬高床头,右侧卧位0.5 h~1 h。多采用侧卧喂养,同时注意更换卧位,刺激啼哭以助肺部循环,防止肺炎和肺不张。为防止不耐受情况,如腹胀、胃内残留、呕吐等,在每次注奶前抽吸胃内是否有残留,如有则将残留液抽出,再注时按预计量,下次如仍有残留,注奶时应减少2 ml~4 ml。(3)必要时予以静脉营养 对不能经口喂养持续3日以上的危重早产儿及无吸吮能力的早产儿常经静脉途径给予每日必须的液体和营养物质。早产儿出生后的能量消耗高于足月儿,但由于早产儿胰脂酶活性低,胆盐浓度低,对脂肪吸收差,加之自身发育不成熟,如胃容量小,胃肠蠕动不规则,各种消化酶活性低且分泌不足,以及生后多种并发症,使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故所需热量较高,单纯胃肠喂养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之需要。静脉营养不仅可供给热量,维持内环境稳定,也可使机体处于正氮平衡,减少组织分解。此外,静脉营养也是提高早产儿生存率,避免其体格及智力发育落后的有效措施[2]。(4)尽早开始,微量喂养 研究发现胎儿胃肠功能的发育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完善,胃肠功能成熟则是在妊娠晚期及至产后数周,其中神经系统、胃肠调节肽、喂养等因素在胃肠功能的成熟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促进作用。另有研究发现禁食3 d,便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绒毛变平,双糖酶活力下降,黏膜屏障功能减退及渗透性增强,肠内细菌移位,感染机会相应增加。若禁食时间延长,还可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及代谢性骨病。但若在静脉营养期间给予微量喂养,不仅促进胃肠结构和功能完善,还可刺激迷走神经,使肝、胆、胰分泌胃肠调节肽,促使胃舒张、胃排空速度加快,胰岛素分泌增加,生长加速。研究发现早喂养早产儿的小肠运动功能优于迟喂养者,有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增加喂养耐受性。即使早产儿有严重疾病,只要开始喂养就会出现正常胃肠肽分泌高峰,并不会增加胃肠负担,认为非营养性吸吮和微量喂养具有生物治疗作用,有利于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3]。

  2 体会

  2.1 掌握好开奶时间,是喂养成功的基础

  现在都提倡早开奶,以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防止低血糖、病理性黄疸等并发症。我们收治的早产儿,除了危重儿,胎龄>30周、年龄>6 h的都是在入院后即开奶。

  2.2 掌握好奶液的浓度和量,是防止消化功能紊乱的关键

  早产儿的小肠动力随胎龄的增加有一个发育与成熟的过程。母乳无论从营养、免疫还是生理角度都是首选。早产儿配方奶根据34周以下早产儿的生理特点配制的,在没有母乳时仍为较好的选择,在配奶时,我们严格要求浓度由稀到稠,量由少到多,并密切观察患儿喂养耐受症状,及时调整,灵活掌握奶量。

  2.3 合理的喂养方法,是喂养成功的保证

  早产儿协调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周后才成熟,所以我们在静脉营养的同时,早期加用滴管和奶匙喂养,以达到肠内微量喂养(MEN)的目的。

  早期的MEN除了营养价值外,更主要的是利用它的生理学作用,因为MEN时肠道神经系统接受了来自肠黏膜受体的信息和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从而促进了胃肠动力的成熟[4]。在患儿有了协调的吸吮和吞咽后及时予吸吮母乳,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我们护理存活的243例早产儿出院时的体重增长了670 g,与刘湘云的每个月600 g~800 g相符[5]。

  2.4 防止窒息,是喂养成功的关键

  我们主要抓好三个环节:(1)在喂养时严密观察,耐心喂养;(2)喂完后一定抱起拍背,使患儿口中的奶液完全咽下;(3)喂完后侧卧,头偏向一侧,并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精心护理,267例没有一例发生窒息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保证了患儿体重正常增长。

  3 结果

  经过早期、正确的喂养,267例早产儿中存活出院243例,死亡24例,存活率91%。

  综上所述,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技术,保障早产儿营养全面均衡,是早产儿生后体格及智力发育的基础及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所在。经过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267例早产儿进行及时治疗和合理喂养,患儿最终痊愈243例,总治愈率91%。科学不断发展,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好的早产儿喂养方法。

  【参考文献】

  [1] 梅琴.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的喂养体会[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5,1(1):24.

  [2] 许植之. 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5):270.

  [3] 陈红武.危重早产儿静脉营养方法的探讨[J].中 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1):89.

  [4] 邵肖梅. 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2:716-717.

  [5] 刘湘云.儿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